一 腹部外形辨病

《常见病自测》书籍目录

正常成年人仰卧时腹部对称而平坦。在一些肥胖人中,腹部多呈圆形凸出,在一些老人或身体偏瘦的人中,腹部会稍向里凹一些。这些变化多与年纪大小,性别差异,发育营养有关,并不能说是异常。只有当腹部出现较一般情形显着的膨隆或凹陷,才能认为是病态的。下面就腹部膨隆和凹陷与疾病关系进行介绍。

1.腹部膨隆

仰卧位状态下,腹部明显凸起称为腹部膨隆。除了由于过于肥胖和妇女怀孕等生理因素造成外,最常见的原因多为腹腔内有大量积水和积气以及肿物。这种膨隆可为整个腹部膨隆,也可仅腹部的部分膨隆,下面分别向大家进行介绍。

(1)全腹膨隆 这时腹部外形可呈皮球一样,下面几种情况可导致这种腹部外形。

大量的积水 特点是仰卧时,腹部两侧膨出,形成类似青蛙一样的肚子,用手左右摇晃腹部,会感觉到其内部有许多液体,并发出声响。站起来时则下腹明显凸出,向左或右侧卧位时,则左或右侧腹部明显膨出。腹部大量积水的形成,可由肝硬化、心衰、肾病、癌症或结核引起。

大量气体 特点是整个腹部凸起像吹足了气的气球一样,均匀一致,不随体位变化而变化,用手去敲,会发出鼓一样的声音。这种情况是由于腹腔中气体产生过多或排气不畅而引起的。如吃了许多豆类,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多见的疾病就是与肠有关的疾病如肠梗阻肠麻痹等病,往往这时病人会有疼痛,不能排气(放屁)等症状,需立即到医院进行减压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巨大的肿物 往往能用手感觉到腹腔内有异物,最常见的就是妇女巨大的卵巢囊肿,呈进行性的增大,从外表看则是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有报道最大可达25公斤以上,应引起女性注意。

上面介绍了全腹膨隆的情况,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肥胖者越来越多,挺着“将军肚”的人随处可见,这类因肥胖导致的腹部膨隆,特点是肚脐向里凹陷,与病态的腹部膨出不同,病态的腹部膨出者的肚脐也是膨出的,这样就很简单地区别开,而不必紧张了,但肥胖终究不是好事儿,它是许多疾病,最重要是心脏病、高血压的一个明确诱因。

(2)局部膨隆 局部膨出的原因多为局部积液及积气,肿瘤,炎性包块及长在腹壁上的肿物,还有疝的形成。可通过这些异常膨隆的部位不同来加以区别。

①右上腹 右上腹内主要有肝脏的存在和胆囊的存在,所以肝胆疾病常会表现为右上腹包块,如肝肿瘤、肝瘀血肿大,胆囊肿大等。

②左上腹 左上腹有膨隆多为脾脏肿大而致,见于血液病,重度心衰,外伤致脾瘀血而致。

③左下腹 左下腹膨隆可见于左肾肿大,外伤,结肠癌等。有时,在许多便秘的人中,左下腹也会有膨出,摸上去感觉到里面有硬物,这是由于很硬的大便由于排出不利而存积在结肠中,待大便通畅后就会消失,此种情况并不十分少见。

④右下腹 右下腹有膨出,可因阑尾脓肿导致,多伴有强烈的疼痛,也可见于肿瘤。

这里需要和读者特别说明一下,腹部局部膨出可由腹腔中的肿物和腹壁上的肿物引起。区别的办法是在坐起来时,如肿物变小或消失,多半是由腹腔内肿物引起来的;如果坐起来肿物更明显可见,则多数情况是由腹壁上的肿物引起的。

不论是全腹膨隆或局部膨隆的出现,都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尤其是那些仅有腹部外形变化而没有其他感觉时,最应警惕的就是一些良性或恶性的肿瘤。

2.腹部凹陷

腹部异常明显的凹陷同样也是病态的。

最常见的是在一些慢性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病人极度消瘦,腹部明显凹陷,严重的甚至可从腹部摸到脊椎,预后极差。另外有腹疝的病人在仰卧时腹部凹陷下去,在站起后,却反向膨出。

总之,腹部明显凹陷,除了本身瘦的原因外,其余情况多会有明显的症状出现,腹壁的凹陷只是一种伴随体征,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一个有利的依据。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常见病自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常见病自测》书籍目录
  1. 腹部外形辨病《常见病自测》
  2. 腹部外伤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3. 腹部穴图《针灸易学》
  4. 腹部外伤《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5. 腹部证治(计四证)《外科证治全书》
  6. 腹部外科术后的家庭护理《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7. 腹部中行(凡一十五穴)《金针秘传》
  8. 腹部外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9. 腹部中行十五穴《针灸资生经》
  10.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物理诊断学》
  11. 腹部中行十五穴《针灸大全》
  12. 腹部四行左右十四穴《针灸大全》
  13. 腹部中穴歌《针灸大成》
  14. 腹部三行左右二十四穴《针灸大全》
  15. 腹部中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16. 腹部皮肤辨病《常见病自测》
  17. 腹第二侧线《中医词典》
  18. 腹部漏疮《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19. 腹第二行十一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20. 腹部二行左右二十二穴《针灸大全》
  21. 腹第二行自幽门挟巨阙两旁各半寸.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经穴汇解》
  22. 腹部第四行(左右凡一十四穴)《金针秘传》
  23. 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针灸资生经》
  24. 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金针秘传》
  25. 腹第三侧线《中医词典》
  26. 腹部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金针秘传》
  27. 腹第三行.自不容.挟幽门两旁各一寸半.下行至气冲及急脉凡二十六穴《经穴汇解》
  28. 腹部的神经《人体解剖学》
  29. 腹第三行十二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30. 腹部的淋巴汇流《人体解剖学》
  31. 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针灸资生经》

《常见病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