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心悸辨病
心悸在临床上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自觉心慌、心跳,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心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只有在分清生理性心悸和病理性心悸的基础上,并结合心悸伴随症状,才能大致判断心悸原因所在。及早就医治疗。
1.生理性心悸
(1)强烈活动或精神紧张后 健康人在强烈体力活动或精神紧张后常觉心悸。这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增强所致。
(2)摄入兴奋性食物 大量吸烟、饮酒、饮浓茶和咖啡,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出现心悸。
(3)药源性心悸 应用某些药物:如麻黄素、咖啡因、氨茶碱、肾上腺素类、苯丙胺、阿托品、甲状腺素片的人,常有心悸。且常和摄入量大小及个体敏感性有关。
2.病理性心悸的原因
(1)心室肥大 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如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梅毒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由于左心室肥大,心收缩力增强,可引起心悸。脚气病性心脏病时,左右心室均增大,病情发展快,心悸明显而强烈。
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可因心室增大而出现心悸。
(2)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的病变 贫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均可引起心率加快,心搏动加强而引起心悸。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风湿性心脏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布鲁菌病、低血糖发作等均可引起心悸。
(3)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均可引起心悸。特别是突然发生的心动过速,心率突然转慢时更易引起心悸。
(4)心脏神经官能症 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绝经期综合征等。
3.心悸伴随症状辨病
(1)心悸伴心率大于100次/分 当发生心悸时,患者可自测脉搏,若每分钟心跳大于100次,则应考虑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悸。
(2)心悸伴心率小于60次/分 当发生心悸时,患者自测脉搏,每分钟心跳小于60次/分,则应考虑心动过缓引起的心悸。
(3)心悸伴心跳时有一止 心悸时患者自测脉搏,若心跳不规律,时有一停,则心悸可能与心律不齐有关。
(4)心悸伴神经官能症 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者,患者以青壮年女性多见。除心悸外,患者常有心跳快、胸闷,心前区刺痛或隐痛,呼吸不畅。并常伴有头痛、头晕、失眠、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官能症症状。发病常与精神因素有关,每因情绪激动而发作。
(5)心悸伴高血压 若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心悸、头晕、头痛、血压高,应考虑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悸。若既往无高血压病史,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则与嗜铬细胞瘤有关。
(6)心悸伴消瘦、腹泻、烦躁易怒 心悸同时伴有消瘦、多食、大便次数多、眼球凸出、烦躁,应考虑甲亢引起的心悸。
(7)心悸伴乏力、面色苍白 心悸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头晕、血色素低,应考虑贫血引起的心悸。
(8)心悸于饭后3小时以后出现 心悸于饭后3小时或空腹时出现,伴头晕、饥饿感、出冷汗,应考虑低血糖,对于那些已经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是否药物过量引起的低血糖反应。
(9)发热、咽痛后胸闷、心悸 先有发热、咽痛等症,3周后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应考虑心肌炎。多见于青年人。
以上讨论了生理性心悸、病理性心悸及从心悸的伴随症状推断心悸的病因。临床上,病人需要注意的是心悸与患者的精神因素和注意力有关。身心健康者在安静状态并不感到自己心在跳动,但在情绪激动或强烈体力活动后常感心悸。然而为时短暂,静息片刻心悸消失。而神经过敏者则不然,一般心率突然加快或偶发过早搏动也可感到心悸。此外,当患者注意力集中时,如夜间卧床入睡前,或在阴森的环境中,心悸往往易出现而明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由于逐渐适应了而不常感到明显的心悸,易致延误就诊。此时自测脉搏跳动是很有必要的。当心跳过快(大于60次/分),心跳过慢(小于100次/分),心跳不规律时有一止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另外,当患者自觉心悸,并据伴随症状推断出大致病因时,也应及时至医院做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 心悸辨病《常见病自测》
- 心悸8年《名师垂教》
- 心悸点《手穴手纹诊治》
- 心悸《中医内科学》
- 心悸歌《伤寒百证歌》
- 心悸《伤寒六书》
- 心悸健忘《邵兰荪医案》
- 心悸《伤寒六书》
- 心悸脉结代《松峰说疫》
- 心悸《中医词典》
- 心悸怔忡《凌临灵方》
- 心悸《止园医话》
- 心健忘《圣济总录》
- 心悸《千金翼方》
- 心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生理学》
- 心悸《中医名词词典》
- 心绞痛《急诊医学》
- 心疾见狮《古今医统大全》
- 心绞痛《物理诊断学》
- 心积《中医词典》
- 心绞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心肌炎《心脏病学》
- 心绞痛《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心肌炎《病理学》
- 心绞痛《百病自测》
- 心肌需氧量及其影响因素《急诊医学》
- 心绞痛《病理学》
- 心肌纤维的收缩《急诊医学》
- 心绞痛《心脏病学》
- 心肌纤维的结构《急诊医学》
- 心绞痛发作时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常见病自测》
- 主编:张勤、胡宏宇、吴翥镗
- 前言
- 第一章 常见症状辨病
- 第二章 神色形态辨病
- 第一节 望神辨病
- 第二节 望面色、面容辨病
- 第三节 发育和营养状态辨病
- 第四节 体位和姿态辨病
- 第三章 观察机体局部辨病
- 第一节 皮肤
- 第二节 毛发辨病
- 第三节 头颅辨病
- 第四节 眉毛辨病
- 第五节 眼睛辨病
- 第六节 鼻
- 第七节 口腔
- 第八节 颈部辨病
- 第九节 胸廓形态辨病
- 第十节 脉搏辨病
- 第十一节 腹部辨病
- 第十二节 脊柱辨病
- 第十三节 四肢形态辨病
- 第四章 观察分泌物排泄物辨病
- 第五章 饮食起居辨病
- 第六章 妇科疾病自测
- 第一节 月经和白带辨病
- 第二节 乳房辨病
- 第三节 非经期阴道出血和腹痛辨病
- 第七章 儿童疾病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