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医儿科学》书籍目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发展我国传统医学的政策支持下,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的学术氛围中,中医儿科学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和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上生教育,八十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90年代又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这种现代的完整教育体系,不仅为中医儿科界输送了大批人才,而且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保证。

建闷以来,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着,发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就中医儿科学若干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学术争鸣,认识渐趋一致。儿科诊法应用,丰富了传统四诊内容,在四诊客观化如色诊定量、舌诊微观化、闻诊声音分析、脉图分析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而月。尝试把利用血液化学、超声影像等现代技术方法取得的微观辨证资料,与应用传统四诊手段取得的宏观辨证资料相结合,发展了儿科辨证学。

预防医学方面,我国古代养胎护胎的经验得到总结推广,对促进优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孕妇服药,预防新生儿胎黄、胎怯等的发病,取得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对体弱儿童辨证给药,调整体质,增强脏腑生理功能,减低,厂反复呼吸道感染儿和脾胃虚弱儿的发病率,延长了哮喘肾病综合征等复发性疾病的缓解期。中药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开发应用,对增强体质,保护易感儿,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临证医学方面,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方法的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诊疗水平大为提高。应用小儿暑温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论治,降低了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应用胎怯理论指导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提高了生长发育速度,增强了体质,降低了死亡率。对哮喘、肺炎喘嗽、泄泻、癫痫、胎黄等儿科常见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厌食、儿童多动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辨证论治总结出了规律;对肾病综合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急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新生儿硬肿症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取得成果。一批儿科新剂型药物,如口服液、注射液等投入临床使用。在临床科研中引进了实验手段,通过临床检验、动物实验,不仅证实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说明了药效学原理,而且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筛选方药、改革剂型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向着学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源于传统中医儿科,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与各现代科学学科自然衔接、协调发展的全新理论和实践体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科学研究是其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是其基础工程。相信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将会随着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而逐步实现。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儿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儿科学》书籍目录
  1.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
  2.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中医儿科学》
  3.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中医儿科学》
  4.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儿科学》
  5.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
  6. 中医的消渴症根本就不是西医的糖尿病《中医之钥》
  7.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中医妇科学》
  8. 中医的手术、移植外科学之废除《中医之钥》
  9.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中医妇科学》
  10. 中医的十不治之人《中医之钥》
  11.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12. 中医成语《趣味中医》
  13.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14. 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中医诊断学》
  15. 中医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16. 中医病案的沿革《中医诊断学》
  17. 中医理论各专题内容的探讨《中国医学通史》
  18. 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中医诊断学》
  19. 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思考中医》
  20. 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中医诊断学》
  21. 中医脉象简介《常见病自测》
  22. 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实验动物科学》
  23. 中医没有专科医师,所以没有办法详细、精密的诊断,以恢复病患的健康对吗?《中医之钥》
  24. 中医、中药要如何复兴呢?《中医之钥》
  25. 中医目前的状况《思考中医》
  26. 中医、西医对感冒的不同分别《中医之钥》
  27. 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28. 中一切药毒及饮食毒《奇效简便良方》
  29. 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30. 中野芋毒《奇效简便良方》
  31.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中医儿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