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不随意运动辨病
不随意运动也称不自主运动,是由随意肌不自主地收缩所发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动作。
1.震颤
震颤是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所引起的一种肢体摆动动作。其伴随症状及常见病因如下:
(1)静止性震颤 在静止时表现明显,多见于手及手指,呈搓丸状,疲劳、情绪紧张及焦虑时震颤加重、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肌肉强直,多见于帕金森氏病(震颤麻痹)。
(2)老年性震颤 其症状与震颤麻痹相似,常表现为点头或摇头。一般不伴有肌张力改变。常见于老年动脉硬化患者。
(3)动作性震颤 震颤在动作时出现,在动作终末,愈近目的物时愈明显,多见于小脑疾患。
(4)扑翼样震颤 此震颤为手指稍向外侧偏斜,掌关节、腕关节发生不规则的每秒6~9次的急速而微小的,似鸟翼扑击样的屈伸运动,若既往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就警惕肝性脑病早期肝昏迷。
手指细微震颤,多食、消瘦、易怒、心悸、多汗者应考虑甲状腺功能亢进。
2.舞蹈样运动
小舞蹈病 又名风湿性舞蹈病。多呈亚急性起病,或在不知不觉中发病。多见于青少年及女性,可因精神紧张和过劳而诱发。表现为一种快速的不自主、不规则、不重复而又无目的的舞蹈样动作。如挤眉弄眼、张口吐舌、龇牙咧嘴、点头转颈、耸肩扭腰、挺胸突腹、旋臂翻掌和屈膝踢腿等。多由风湿病引起。
3.手足徐动
手足徐动为手指或足趾的一种缓慢持续的伸展扭曲动作,可重复出现,且比较有规律。
①脑血栓形成 多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史。意识多清楚、头昏、头晕,病灶侧不自主徐动,对侧轻度偏瘫及感觉障碍多见于脑血栓形成桥脑被盖综合症。
②起病前一个月内有感冒、腹泻等感染史。起病前患者的前驱症状有头痛、倦怠、恶心、呕吐,睡眠障碍和精神活动减退。手足徐动、发热、意识障碍,应考虑脑炎引起的脑基底节变性。
③手足徐动、震颤、表情稀少、皮肤发黄、肝肿大、腹痛、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厌食、腹泻、角膜边缘与巩膜交界处常有绿褐色或金褐色色素环,应考虑肝豆状核变性。
4.手足抽搐
手足抽搐发作时手足肌肉呈紧张性痉挛,在上肢表现为腕部屈曲、手指伸展、指掌关节屈曲,拇指内收靠近掌心与小指相对。在下肢时表现为踝关节与趾关节皆呈屈曲状。见于低钙血症和碱中毒。
5.摸空症
摸空症表现为上肢以肘、腕、手关节为主的一种无意识的摸索动作。
①摸空症伴有意识障碍、高热者,见于脑膜炎、伤寒及败血症的高热期。
②既往有慢性肝病史,出现意识障碍、摸空症,应考虑肝昏迷。

- 不随意运动辨病《常见病自测》
- 不死之药《趣味中医》
- 不啼《医宗金鉴》
- 不死药《中医词典》
- 不啼《医述》
- 不死草《滇南本草》
- 不啼《竹林女科证治》
- 不思食案《名师垂教》
- 不啼《幼科心法要诀》
- 不收口《奇效简便良方》
- 不啼《慈幼新书》
- 不嗜食《针灸资生经》
- 不同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医学影像学》
- 不嗜食《普济方·针灸》
- 不同环境污染物引致的临床表现(表1-7)《预防医学》
- 不嗜食《中医词典》
- 不同名称的同一品种《医院药学》
- 不是守旧《思考中医》
-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卫生《医学心理学》
- 不食乳《傅青主男科》
- 不同群体和特殊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医学心理学》
- 不食能食《冯氏锦囊秘录》
- 不同生理状况下膳食调配原则《预防医学》
- 不食能食《冯氏锦囊秘录》
- 不同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现象《医学遗传学基础》
- 不食吃食太早贪食不厌《麻科活人全书》
- 不同脂质、脂蛋白和LDL-ApoB浓度下碱性蛋白对细胞代谢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
- 不食《伤科汇纂》
- 不同组织甘油三酯合成特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不食《痘疹心法要诀》
- 不痛疮候《诸病源候论》
《常见病自测》
- 主编:张勤、胡宏宇、吴翥镗
- 前言
- 第一章 常见症状辨病
- 第二章 神色形态辨病
- 第一节 望神辨病
- 第二节 望面色、面容辨病
- 第三节 发育和营养状态辨病
- 第四节 体位和姿态辨病
- 第三章 观察机体局部辨病
- 第一节 皮肤
- 第二节 毛发辨病
- 第三节 头颅辨病
- 第四节 眉毛辨病
- 第五节 眼睛辨病
- 第六节 鼻
- 第七节 口腔
- 第八节 颈部辨病
- 第九节 胸廓形态辨病
- 第十节 脉搏辨病
- 第十一节 腹部辨病
- 第十二节 脊柱辨病
- 第十三节 四肢形态辨病
- 第四章 观察分泌物排泄物辨病
- 第五章 饮食起居辨病
- 第六章 妇科疾病自测
- 第一节 月经和白带辨病
- 第二节 乳房辨病
- 第三节 非经期阴道出血和腹痛辨病
- 第七章 儿童疾病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