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据、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本书在总论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妇女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与保健等。在各论中,根据中医妇科文献记载与实际工作需要,设立的疾病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同时为了扩展学习者的思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和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将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与计划生育知识附于书后,以作临证治疗的参考。

-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中医妇科学》
-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
-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中医妇科学》
-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中医儿科学》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
-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中医儿科学》
- 中医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儿科学》
- 中医理论各专题内容的探讨《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的消渴症根本就不是西医的糖尿病《中医之钥》
- 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思考中医》
- 中医的手术、移植外科学之废除《中医之钥》
- 中医脉象简介《常见病自测》
- 中医的十不治之人《中医之钥》
- 中医没有专科医师,所以没有办法详细、精密的诊断,以恢复病患的健康对吗?《中医之钥》
- 中医成语《趣味中医》
- 中医目前的状况《思考中医》
- 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中医诊断学》
- 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 中医病案的沿革《中医诊断学》
- 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 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中医诊断学》
-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 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中医诊断学》
- 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
- 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实验动物科学》
- 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
- 中医、中药要如何复兴呢?《中医之钥》
- 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内科学》
《中医妇科学》
- 第一章 绪言
- 第二章 女性的生殖脏器
- 第三章 女性的生理特点
- 第一节 女性的生理基础
- 第二节 女性的特殊生理
- 第四章 女性的病理特点
- 第五章 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
- 第六章 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 第七章 预防与保健
- 第八章 月经病
- 第一节 月经病小论
- 第二节 月经先期
- 第三节 月经后期
- 第四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 第五节 月经过多
- 第六节 月经过少
- 第七节 经期延长
- 第八节 经间期出血
- 第九节 崩漏
- 第十节 闭经
- 第十一节 痛经
- 第十二节 经行发热
- 第十三节 经行头痛
- 第十四节 经行吐衄
- 第十五节 经行泄泻
- 第十六节 经行乳房胀痛
- 第十七节 经行情志异常
- 第十八节 经断前后诸证
- 第十九节 经断复来
- 第九章 带下病
- 第十章 妊娠病
- 第一节 妊娠病小论
- 第二节 妊娠恶阻
- 第三节 妊娠腹痛
- 第四节 异位妊娠
- 第五节 胎漏
- 第六节 胎动不安
- 第七节 滑胎
- 第八节 胎死不下
- 第九节 胎萎不长
- 第十节 鬼胎
- 第十一节 胎水肿满
- 第十二节 妊娠肿胀
- 第十三节 妊娠心烦
- 第十四节 妊娠眩晕
- 第十五节 妊娠痫证
- 第十六节 妊娠小便淋痛
- 第十一章 临产病
- 第十二章 产后病
- 第十三章 妇科杂病
- 第十四章 前阴病
- [附] 第十五章 妇产科基础
- [附] 第十六章 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