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
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2卷,收录儿科用方3m余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论其理法方药。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着《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提出婴幼儿体届纯阳的观点,论述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北宋钱乙,字仲阳,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钱乙的主要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编集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该书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钱乙从儿科特点出发,在四诊应用中尤重望诊,对“面上证”、“内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都有较详明的论述。《小儿药证直诀》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捉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等,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最重要的力法。他制订儿科治则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补运兼施,攻不伤正。他善于化裁古方,根据儿科特点创制新方,制剂以成约为主,切合临床应用。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著作。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厂-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书中明确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患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他力们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寒而产生的逆证,他擅用温补托毒救急。陈文中主温补,与钱乙、董汲重寒凉,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为儿科疾病辨证论治提供了全面的依据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中医儿科学》
-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
-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
-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中医儿科学》
-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中医妇科学》
-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儿科学》
-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中医妇科学》
- 中医的消渴症根本就不是西医的糖尿病《中医之钥》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的手术、移植外科学之废除《中医之钥》
-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中医的十不治之人《中医之钥》
- 中医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中医成语《趣味中医》
- 中医理论各专题内容的探讨《中国医学通史》
- 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中医诊断学》
- 中医理论是否滞后于临床《思考中医》
- 中医病案的沿革《中医诊断学》
- 中医脉象简介《常见病自测》
- 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中医诊断学》
- 中医没有专科医师,所以没有办法详细、精密的诊断,以恢复病患的健康对吗?《中医之钥》
- 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中医诊断学》
- 中医目前的状况《思考中医》
- 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实验动物科学》
- 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 中医、中药要如何复兴呢?《中医之钥》
- 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 中医、西医对感冒的不同分别《中医之钥》
-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中医内科学》
- 中一切药毒及饮食毒《奇效简便良方》
- 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