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失眠辨病
失眠,患者表现为经常不易入睡,或睡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易于惊醒,甚至彻夜不眠者,均称为失眠。失眠是由于大脑皮质由兴奋转入抑制受阻碍形成。失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1.生理性失眠
生理性失眠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原因使得入睡困难,机体无病态反应。常见生理性失眠的原因有入睡前喝浓茶、咖啡、酒等具有兴奋作用的饮料,使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不能迅速转入抑制则入睡困难。另外夜间朋友聚会、说笑,看情节紧张的小说、电影,或思考问题,则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则久久不能入眠或眠而不实。其次有些人在夜间锻炼,如果运动量过大,则整个机体均处于兴奋状态,不易入睡。以上这些失眠都不属于病理状态,只要将这些诱因解除后,失眠自然就会消失。
2.病理性失眠
病理性失眠是指由于机体全身或局部病变引起的失眠。常见的病理性失眠有:
①失眠、入睡困难,伴情绪紧张、烦躁、易怒、易伤感、疲乏无力、脑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持久、心慌、气急等症,多为神经衰弱患者。
②失眠,多见于绝经期前后女性,伴烘热、出汗、心烦、易怒,月经紊乱等症,应考虑更年期综合症。
③失眠,伴食欲亢进、突眼、手颤、烦躁、易怒、消瘦者,多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④每值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彻夜不眠者,多患有“经行情志异常”,也有称为“周期性精神病”者。
⑤失眠兼有胃脘闷、打呃、腹胀者,应考虑胃部疾患影响植物神经功能所致。中医称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⑥失眠伴头晕、头胀痛、耳鸣、眼花等症,应考虑高血压病,应及时至医院检查。
⑦失眠、早醒、浅睡或睡眠周期改变(夜间失眠、白天嗜睡伴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肌张力增高、步行障碍,一过性肢体无力或偏瘫及肢体的异样发麻应考虑脑动脉硬化。
⑧失眠、易激惹、情绪不稳定、妄想、向心性肥胖、毛多、浮肿,应考虑皮质醇增多症。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患者失眠时常求治于中医,而且中医对失眠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故将失眠的中医辨证阐述如下,以供读者参考。中医认为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现。其病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阴血亏损,不能上荣以养心神,以致神不守舍而引起失眠。如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血不养神,则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又如心肾阴虚,心火亢盛,心神被扰,也可引起失眠,常表现为心烦不眠,并伴有耳鸣、潮热、盗汗等症。二是痰火食积等邪气干扰所致失眠。如痰火扰心,则见心烦失虑,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等症。又如食停胃腑、胃气不和,以致影响睡眠,常表现为睡时易醒。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并兼有脘闷嗳气,腹胀不舒等症。此外,年老气血虚弱,阳不交阴,亦可导致失眠。

- 失眠辨病《常见病自测》
- 失眠《中医内科学》
- 失眠的预防《中医养生学》
- 失眠《自我调养巧治病》
- 失眠的中医食疗《老年食养食疗》
- 失眠《气功外气疗法》
- 失眠和嗜睡《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失眠《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失眠穴《中医词典》
- 失颈按摩法《中医词典》
- 失眠症《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 失精家《中医词典》
- 失明《景景医话》
- 失精家《中医名词词典》
- 失明《中医词典》
- 失精候《诸病源候论》
- 失明方六首《外台秘要》
- 失精《医述》
- 失明秘方《华佗神方》
- 失精《中医词典》
- 失溺《中医词典》
- 失魂魄《千金翼方》
- 失气《中医名词词典》
- 失汗衄血证《伤寒九十论》
- 失气《中医词典》
- 尸疰鬼疰《奇方类编》
- 失气肠鸣《冯氏锦囊秘录》
- 尸疰疳蒸四大症论《研经言》
- 失欠颔车蹉候《诸病源候论》
- 尸疰方四首《外台秘要》
- 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方《中医词典》
《常见病自测》
- 主编:张勤、胡宏宇、吴翥镗
- 前言
- 第一章 常见症状辨病
- 第二章 神色形态辨病
- 第一节 望神辨病
- 第二节 望面色、面容辨病
- 第三节 发育和营养状态辨病
- 第四节 体位和姿态辨病
- 第三章 观察机体局部辨病
- 第一节 皮肤
- 第二节 毛发辨病
- 第三节 头颅辨病
- 第四节 眉毛辨病
- 第五节 眼睛辨病
- 第六节 鼻
- 第七节 口腔
- 第八节 颈部辨病
- 第九节 胸廓形态辨病
- 第十节 脉搏辨病
- 第十一节 腹部辨病
- 第十二节 脊柱辨病
- 第十三节 四肢形态辨病
- 第四章 观察分泌物排泄物辨病
- 第五章 饮食起居辨病
- 第六章 妇科疾病自测
- 第一节 月经和白带辨病
- 第二节 乳房辨病
- 第三节 非经期阴道出血和腹痛辨病
- 第七章 儿童疾病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