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领
经义
六岁以下为小。
○吾不能察其幼小。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灵枢》)
总论
初生半周至两岁为婴儿,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寿世保元》)
儿在母腹中感受精气,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脉见,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成,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神入胃,十月百骸备而生。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笑语,始识人;百日任脉成,能反复;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髌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始能移步。
○芽儿出腹,筋骨未敛,肌肉未成,如水上之泡,草头之露。夫初生一腊之内,天地八风之邪岂能遽害,良由在胎之时,母失爱护,或劳动气血相干,或坐卧饥饱相犯,或酒肉冷热相制,或惊恐血脉相乱,蕴毒于内,损伤胎元,降生之后,故有胎热、胎寒、胎肥、胎怯、胎惊、胎黄,诸病生焉。外因或洗浴、拭口、断脐、灸囟之不得法,或绷抱惊恐,乳哺寒温之乖其宜,多致噤口脐风,锁肚不乳等证。病至若此,难以治疗,良可悯也。(《千金方》)
或问∶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何处见得?予曰∶落地一声,但闻哭,不闻笑,非忧而何?然则忧之一字,在婴幼已先得之。但忧之小者不为患,其有丧父失母、悲哀忧虑而成病者;有断乳思虑而成病者;恹恹忽忽,心烦啼吵,不思乳食,而内热作者是也。至于惊恐,小儿最多,在母胎时,已先有之。喜则笑,怒则啼,惟喜怒无常,不能为病耳。俗谓小儿无七情,此谬谈也。(许宣治)
有谓小儿易虚易实者,非也。柔脆不耐病痛,固理所当然。然其气水归乎躯壳,病亦在于躯壳,无异于成人,未尝易虚也,殆药虚之耳。小儿生机勃如,无病则日以长大,病果无害,生机依然,故有似乎易实。然使其不病则长大,必有胜于既病者,是易实之说亦非也。小儿如嫩草木,克伐不可,补亦不易;草木方萌芽时,失水则死,伤水亦死,惟频频浇灌,如其量而止为宜。不特用药,即乳食皆当知节。
○幼科谓小儿纯阳,当用凉药。非之者曰∶是稚阳,非纯阳也,宜补阴以配阳。夫既曰稚阳,则阳亦不足可知,而偏于补阴,可乎?阴阳二气,本无偏胜,小儿躯壳,气水所贯,何异于成人?其所以异于成人者,特气水未充,不能免于柔脆耳。
是以治小儿难于成人,然亦有易于成人者,以其未有人事之斫丧也。病在阳则治阳,病在阴则治阴,焉用纯阳稚阳之纷纭哉!(《医参》)
有谓小儿纯阳之体,多宜清凉,此说尤误。王节斋曰∶小儿无补肾法。谓男至十六,而肾始充满,既满之后,妄用亏损,则可用药补之。若受胎之时,禀之不足,则无可补。禀之原足,又何待补?呜呼!此何说耶?
夫小儿谓纯阳者,以其阴气未成,即肾虚也。阴既不足,而不补之,阴绝则孤阳亦绝矣。殊不知钱氏六味丸,专治小儿,以其纯阳无阴,故取八味丸,裁去桂、附,独补肾水,此义惟薛立斋得之,世医多未悟也。(《张氏医通》)
小儿之病,古谓哑科,以其言语不能通,病情不易测,故曰∶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此甚言其难也。然以余较之,则三者之中,又以小儿为最易。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痫之类,不过数种。且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比,余故谓其易也。第人谓其难,谓其难辨也。余谓其易,谓其易治也。设或辨之不真,则诚难矣!然辨之之法,亦不过辨其表、里、寒、热、虚、实,六者洞然,又何难之有?故凡外感者,必有表证,如发热、头痛、拘急、无汗,或因风搐搦之类是也;内伤者,必有里证,如吐泻、腹痛、胀满、惊疳、积聚之类是也;热者必有热证,如热渴、烦躁、秘结、痈疡之类是也;寒者必有寒证,如清冷、吐泻、无热、无烦、恶心、喜热之类是也。凡此四者,即表、里、寒、热之证,极易辨也。然四者之中、尤惟虚实二字,最为紧要。盖有形色之虚实,有声音之虚实,有脉息之虚实。如体质强盛与柔弱者异也;形色红赤与青白者异也;声音雄壮与短怯者异也;脉息滑实与虚细者异也。必内察脉候,外观形气,中审病情,而精察之,又何虚实之难辨哉!必其果有实邪,果有火证,则不得不为治标。然治标之法,宜精简轻锐,适病则已,毋犯正气,但见虚象,便不可妄行攻击。若见之不真,勿谓姑去其邪,谅亦无害。不知儿体柔嫩,气血未坚,脏腑甚脆,略受伤戕,萎谢极易;近则为目下之害,远则遗终身之羸。凡此,实求本之道,诚幼科之肯綮也。
○初生儿,以手捻其头,摸其颐颔,不作声者,为无病。以指探其口,虽发声,而从容咂指者,其病轻。
若即发声不咂指,面色青红兼紫者,此落地受寒也,其病重。辨其形色虚实而治之。若牙紧不纳乳,或硬而不软,其病极重也。此惊邪入足太阳经,及足阳明经而然,须急治之,庶可平复。(张景岳)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因卧而悸。心热则合面睡,或上窜切牙者,导赤散主之。心气实而喜仰卧者,泻心汤主之。
○肝主风,实则面青、目直、叫哭、壮热、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呵欠。肝热则手循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
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
○肝有风则目连札,得心热则发搐,或筋脉牵系而直视,用泻青丸以治肝,导赤散以清心。肝热则目赤,或兼青发搐者,亦用前二药。风甚则身反张强直,用地黄丸以补肾,泻青丸以治肝。
○脾主困,实则身热引饮,用泻黄散;虚则吐泻生风,用异功散。面白腹痛,口中气冷,不思饮食,或吐清水,以益黄散温补脾虚。呵欠多睡者,脾气虚而欲发惊也。
○肺主喘,实则闷乱、气急、喘促、饮水;虚则哽气、出气。肺热则手掐眉目鼻面,用甘桔汤主之。肺盛复感风寒,则胸满气急,喘嗽上气,先用泻白散,以清肺气,后用大青膏,以散风寒。肺脏怯则唇白,用阿胶散补之。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甚也。
○肾主虚,若胎虚怯,神气不足,目无睛光,面白颅解,此皆难育,虽育不寿;或目畏明下窜者,盖骨重而身缩也;切牙者,肾水虚而不能制心火也,皆用地黄丸。(钱仲阳)
小儿行迟、齿迟、解颅、囟填、囟陷、五软、五硬、鹤膝、肾疳、齿豁、睛白等证,此皆禀受不足,治以六味丸加鹿茸。若因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多致头眩、作渴、多痰,或发热、腰酸,或自汗、盗汗,二便涩痛,当用六味、八味及补中汤加减,无不奏效。(薛立斋)
婴儿肌肉柔脆,不耐风寒,脏腑气弱,乳汁难化,内外二因之病自多。然有非风寒竟致外感,不停滞已属内伤,其故何欤?尝思人在气交之中,春夏地气之升,秋冬天令之降,呼出吸入,与时消息,间有秽浊吸入,即是三焦受邪,过膜原直行中道,必发热烦躁。幼医但执表散、消导、清火、通便,病轻或有幸成,病重必然颠覆。钱仲阳云∶粪履不可近襁褓小儿,余言非无据矣。
○小儿诸证,如发热无汗,烦躁昏谵之顷,或战汗将止之时,或吐泻之后,或痉厥渐苏,或便闭适解,或灌药之后,正元气与病邪交战之际,若能养得元气一分,即退一分病邪。此际其儿,必有昏睡懒言,气怯神弱,身不转动之状,正当养其元神,冀其邪退正复。乃病家父母,偏于此际,张惶惊恐,因其不语,而呼之、唤之;因其鼾睡,而频叫醒之;因其不动,而摇之拍之。或因微有昏谵,而必详诘之;或急以汤饮进之;或屡问其痛痒,哓哓不已,使其无片刻安神。如此必轻变重、重变死矣。更有豪富之家,延医数辈,问候多人,房中聚集,互谈病情,夜则多燃灯烛照之,或对之哭泣,或信巫不信医,举家纷扰,此非爱之,实杀之也。试以大人之病情体之,抑好安然寂静乎?抑好喧哗动扰乎?此理概可知也。(《临证指南》)

- 纲领《医述》
- 纲《中医词典》
- 纲目《脉理求真》
- 肛周毛囊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钢铁《千金翼方》
- 肛肿翻肛《幼科心法要诀》
- 钢铁《本草经集注》
- 肛肿翻肛《急救广生集》
- 钢铁《新修本草》
- 肛肿翻肛《医宗金鉴》
- 钢铁《证类本草》
- 肛肿翻出《儿科萃精》
- 钢铁《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肛肿《竹林女科证治》
- 钢铁《名医别录》
- 肛肿《中医词典》
- 缸瓦厂张大兄鼻渊治效《仿寓意草》
- 肛指检查《妇产科学》
- 皋芦叶《证类本草》
- 肛痈辨《医门补要》
- 高《中医词典》
- 肛痈《中医外科学》
- 高HDL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 肛痈《中医词典》
- 高IgE综合征《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肛隐窝炎《中医外科学》
- 高β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 肛痒《证治准绳·幼科》
- 高矮辨病《常见病自测》
- 肛痒《医学纲目》
- 高保衡《中医词典》
《医述》
- 作者:程杏轩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14年
- 自序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凡例
- 卷一·医学溯源
- 卷二·医学溯源
- 卷三·伤寒提钩
- 伤寒提钩
- 经义
- 伤寒有三说
- 脉法
- 传经
- 传足经不传手经
- 看目
- 辨舌
- 按胸腹
- 察形体
- 验二便
- 阳经分经腑
- 阴经分传中
- 太阳经腑病
- 阳明经腑病
- 三阴热病
- 表里虚实
- 表里分治
- 里中之里
- 阳证似阴
- 阴证似阳
- 凭脉不证书
- 证书不凭脉
- 脉证不同
- 伤寒无补法辨
- 汗出不彻有三义
- 伤寒三表法
- 补中散表法
- 寒中散表法
- 汗有六要五忌
- 房室非阴证辨
- 饮食宜忌
- 治法要略
- 五法大旨
- 六经禁例
- 六经正义
- 太阳提纲
- 阳明提纲
- 少阳提纲
- 太阴提纲
- 少阴提纲
- 厥阴提纲
- 恶寒
- 恶风
- 发热
- 恶寒发热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身重
- 面赤
- 喘
- 无汗
- 自汗
- 战汗
- 筋惕肉
- 协热利
- 结胸痞气
- 蓄血
- 衄血
- 发黄
- 目痛鼻干
- 唇焦漱水不欲咽
- 不得眠
- 潮热
- 口渴
- 狂乱
- 如狂
- 谵语郑声
- 循衣摸床
- 手足汗
- 大便秘结
- 寒热往来
- 目眩口苦
- 耳聋
- 胁满痛
- 呕吐
- 盗汗
- 头汗
- 腹满痛
- 自利
- 咽痛
- 目不明
- 烦躁
- 不能言及言语难出
- 厥逆
- 脏厥蛔厥
- 舌卷囊缩
- 脏结
- 除中
- 呃逆
- 坏病
- 合病并病
- 百合病
- 狐惑
- 阳毒阴毒
- 动气
- 两感
- 阴阳易
- 瘥复
- 感病善后法
- 选案
- 卷四·伤寒析疑
- 卷五·杂证汇参
- 卷六·杂证汇参
- 卷七·杂证汇参
- 卷八·杂证汇参
- 卷九·杂证汇参
- 卷十·杂证汇参
- 卷十一·杂证汇参
- 卷十二·杂证汇参
- 卷十三·女科原旨
- 卷十四·幼科集要
- 卷十五·痘疹精华
- 卷十六·方药备考
- 方论
- 内经方论
- 伤寒方论
- 桂枝汤
- 麻黄汤
- 葛根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十枣汤
- 五苓散
- 诸泻心汤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 旋复代赭石汤
- 桂枝人参新加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 大、小陷胸汤丸
- 桃仁承气汤、抵当汤
- 瓜蒂散、栀豉汤
- 白虎汤
- 三承气汤
-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 小柴胡汤、乌梅丸
- 大、小柴胡汤
- 柴胡桂枝汤
- 柴胡加芒硝汤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理中汤、四逆汤
- 诸四逆汤
- 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 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
- 附子汤
- 真武汤
- 黄连阿胶汤
- 猪苓汤
- 复脉汤
- 建中汤
- 杂证方论
- 四君子汤
- 四物汤
- 十全大补汤
- 人参养营汤
- 补中益气汤
- 归脾汤
- 八味丸
- 六味丸
- 肾气丸
- 左、右归饮
- 圣愈汤
- 附、术附、参附三汤
- 四神丸
- 滋肾丸
- 逍遥散
- 越鞠丸
- 平胃散
- 枳术丸
- 参苓白术散
- 二陈汤
- 温胆汤
- 金水六君煎
- 防风黄 汤
- 升阳益胃汤
- 麻桂饮、大温中饮
- 理阴煎、回阳饮
- 防风通圣散
- 败毒散、羌活汤
- 大顺散
- 生脉散
- 大、小甘露饮
- 犀角地黄汤
- 导赤散
- 泻白散
- 清燥救肺汤
- 温肺汤
- 人参清肺汤、人参定喘汤、人参泻肺汤
- 麦门冬汤
- 地骨皮饮
- 更衣丸
- 备急丸
- 大黄 虫丸
- 药略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