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

《医述》书籍目录

中风伤寒,结热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有二法∶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利水而发汗。

○仲景治阳明渴饮有四法∶本太阳转属者,五苓散微发汗以散水气;大烦燥渴,小便自利者,白虎汤人参清火而生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猪苓汤滋阴而利水;小便不利腹满者,茵陈汤以泄满,令黄从小便出。

病情不同,治法亦异。

○凡厥阴之渴,在未汗时;太阳之渴,在发汗后。(柯韵伯)

太阳无汗而渴,忌白虎;阳明有汗而渴,忌五苓。(葛逸圣)

三阴同属脏寒,少阴、厥阴有渴证,太阴独无渴证者,以其寒在中焦,总与龙雷之火无涉。少阴中有龙火,水底寒甚则龙升,故自利而渴;厥阴中有雷火,故有消渴。(程郊倩)

即以伤寒口渴言之,邪热入于胃腑,消耗津液,故渴。恐胃汁干,急下之以存津液。其次但云∶欲饮水者,不可不与,不可多与,别无治法;纵有治者,徒知以芩、连、栀、柏、麦、味、花粉,甚则石膏知母治之。

此皆有形之水,以沃无形之火,安能滋肾中之真阴而止渴乎?若以六味地黄汤大剂服之,其渴立愈,何至传入少阴而成燥、实、坚之证乎?(《赵氏医贯》)

赵氏论治伤寒口渴,独重地黄滋阴,但伤寒末后之渴为虚热,初起之渴为实热,若以地黄腻膈之味施于伤寒初起口渴之证,则邪热凝滞,病气不消,其渴愈甚矣。且口渴属阳明气分之病,先生不分气血所属,竟云滋阴,不知邪热未去,虽曰进滋阴,无益于病。此仲景不设滋阴之方于口燥咽干条内者,良以滋阴乃治血虚之内伤,非治热之外感也。(《证因脉治》)

湿热则不渴,燥热则渴,此以渴、不渴分热之在湿、在燥也。热在血分则不渴,热在气分则渴,此以渴、不渴分热之在血、在气也。胃家痰食则渴而不消水,胃家邪热则渴而消水,此以消水、不消水分痰食、邪热也。

实火口渴则脉实数,虚火口渴则脉虚数,此以脉之虚实分虚火、实火也。邪热在表则不渴,热邪在里则渴,此以渴不渴、分热之在表在里也。凡渴,皆属阳明气分之热,故干葛石膏乃渴证必用之药。干葛宣发阳明之表热,石膏清解阳明之里热。有先用石膏渴不减、后用干葛而愈者,此阳明之表热也;有先用干葛渴不减、后用石膏而愈者,此阳明之里热也。同一阳明经病,同一阳明经药,而失分表里,则不见效。杂证口渴,有肺消、肾消;伤寒口渴,一惟阳明邪热。即有少阴口燥咽干而渴,厥阴消渴饮水,亦是阳明传入之热病也。另有三阴下利、寒证之假渴者,然虽渴而不消水,小便清白为异耳。(《伤寒大白》)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述》书籍目录
  1. 口渴《医述》
  2. 口渴《经验麻科》
  3. 口渴《医述》
  4. 口菌《中医词典》
  5. 口渴《伤寒大白》
  6. 口菌《中医词典》
  7. 口渴《中医内科学》
  8. 口噤门主论《疡医大全》
  9. 口渴《伤科汇纂》
  10. 口噤候(幼幼汇集 上)《古今医统大全》
  11. 口渴兼小便不利《傅青主女科》
  12. 口噤方《济阴纲目》
  13. 口渴溺赤《医学心悟》
  14. 口噤撮口《奇效简便良方》
  15. 口渴心热《奇方类编》
  16. 口噤、角弓反张《医学心悟》
  17. 口渴饮冷不止《医法圆通》
  18. 口噤,角弓反张《医学纲目》
  19. 口渴与饮水辨病《常见病自测》
  20. 口噤《女科证治准绳》
  21. 口渴恣饮致成水蓄《麻科活人全书》
  22. 口噤《女科证治准绳》
  23. 口苦《百病自测》
  24. 口噤《金匮钩玄》
  25. 口苦《中医词典》
  26. 口噤《奇效简便良方》
  27. 口苦《中医词典》
  28. 口噤《丹溪治法心要》
  29. 口苦《医学纲目》
  30. 口噤《医述》
  31. 口苦《证治准绳·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