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

《医述》书籍目录

证治总论

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 ,莫可名状。或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此证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大抵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者,火嘈也,治宜清火。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痰嘈也,宜兼化痰。酸水浸心而嘈者,戚戚膨膨,食少无味,此脾气虚寒,水谷不化也,治宜温胃健脾。又有误用消伐等药,脾胃亏损,血少嘈杂者,中虚则烦杂不饥,脾弱则食不运化,此宜专养脾胃。(张景岳)

有因恣食无节,蓄积痰饮,滞于中宫,而为嘈杂者,属于痰也。有因病后,每于夜分,心嘈如饥,殊难容忍者,此阴虚血少,或阳气下陷,阴火沸腾,属于气血虚而有火也。(《证治汇补》)

五更嘈者,乃思虑伤血所致。(朱丹溪)

嘈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又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盖脾属阴,主乎血;胃属阳,主乎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若脾阴一虚,则胃家饮食游溢之精气,全输于脾,不能稍留津液以自润,则胃过于燥而有火矣。故欲得食以自资,稍迟则嘈愈甚,得食则嘈暂止。失治则延成便闭、三消、噎隔等证。治当补脾阴,养营血,兼补胃阴,甘凉濡润,或稍佐微酸,此乃脾阴之虚,而致胃家之燥也。更有热病之后,胃气虽渐复,津液尚未充,亦有是证,但以饮食调之,可以自愈。此二种,乃为虚嘈证也。所谓实嘈者,年岁壮盛,脾胃生发之气,与肾阳充旺,食易消磨,多食易饥而嘈,得食即止,此非病也,不必服药。以上皆是真嘈证也。所云伪者,因胃有痰火,以致饮食输化不清,证见恶心、吞酸、微烦、眩晕、少寐、似饥非饥,虽饱食亦不能止,此乃痰火为患;治宜清胃,稍佐降痰,苦寒腻滞之药,不宜多用。又有胃阳衰微,积饮内聚,凄凄戚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饮食减少,此属脾胃阳虚;治宜温通,仿痰饮门治之。此二种,乃似嘈之伪证也。

俗云心嘈者,误也;心但有烦而无嘈,胃但有嘈而无烦,不可不辨明也。(《临证指南》)

脉候

嘈杂∶有痰因火动者,脉滑而数;有食郁作热者,脉数而大;有因湿痰者,脉沉而滑;有因气郁者,脉沉而涩。(《证治汇补》)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述》书籍目录
  1. 嘈杂《医述》
  2. 嘈杂《医学入门》
  3. 嘈杂《杂病广要》
  4. 嘈杂《医学纲目》
  5. 嘈杂《证治准绳·类方》
  6. 嘈杂《杂病治例》
  7. 嘈杂《证治准绳·女科》
  8. 嘈杂《中医词典》
  9. 嘈杂《证治准绳·杂病》
  10. 嘈杂《景岳全书》
  11. 嘈杂《寿世保元》
  12. 嘈杂《中医名词词典》
  13. 嘈杂《医碥》
  14. 《中医词典》
  15. 嘈杂《古今医鉴》
  16. 曹子休《中医词典》
  17. 嘈杂《万病回春》
  18. 曹元《中医词典》
  19. 嘈杂《古今医案按》
  20. 曹颖甫《中医词典》
  21. 嘈杂《证治汇补》
  22. 曹引泉翁竹筒痢《程杏轩医案》
  23. 嘈杂《丹台玉案》
  24. 曹宜岗常梦遗予语以神志不足又疝气嘈杂食硬喉中作梗《孙文垣医案》
  25. 嘈杂《丹溪心法》
  26. 曹序《叶选医衡》
  27. 嘈杂《医学心悟》
  28. 曹序《丁甘仁医案》
  29. 嘈杂《仁术便览》
  30. 曹序《医学纲目》
  31. 嘈杂《周慎斋遗书》

《医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