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酒疸

《医述》书籍目录

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

○酒黄胆者,或无热,静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酒黄胆,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金匮》)

《金匮》治酒疸,用或吐、或下之法,言虽错出,义实一贯。盖酒之积热入于膀胱,则气不化,小便不利。积于上焦,则心中热。积于下焦,则足下热。其无心中足下热者,则清言了了,而神不昏,但见腹满欲吐鼻燥三证,可知其膈上与腹中,阴阳交病,须分先后治之。当辨脉之浮沉,以定吐下之先后。脉浮,病在膈上,阳分居多,先吐上焦,而后治其中满。脉沉弦,病在腹中,阴分居多,先下其中满,而后治其上焦。若但心中热欲呕,则病全在上焦,吐之即愈。其酒热内结,心神昏乱而作懊 ,及痛楚者,则不可不下。但下法劫病,不可久用,久久下之,必脾肺之阳尽伤,不能统领其阴血,其血日趋于败而变黑耳。仲景于一酒疸,胪列先后次第,以尽其治,精详若此。

○酒疸之黑,与女劳疸之黑,殊不相同,女劳疸之黑,为肾气所发;酒疸之黑,乃营血腐败之色。营者水谷之精气,为湿热所瘀而不行,其光华之色转为晦黯,心胸嘈杂如啖蒜齑,其芳甘之味变为酸辣,乃至肌肤不仁,大便正黑,脉见浮弱,皆肺金治节之气不行而血瘀也。必复肺中清肃之气,乃可驱营中瘀浊之血,较女劳疸之难治,特一间耳。方书但用白术汤理脾气解酒热,抑何庸陋之甚耶!(喻嘉言)

疸证,惟黑疸最剧,良由酒后不禁酒湿流入髓脏所致,土败水湮之兆。始病形神未槁,尚有湿热可攻,为治疸之向导。若病久肌肤消烁,此真元告匮,不能回荣于竭泽也。(张路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述》书籍目录
  1. 酒疸《医述》
  2. 酒疸《中医词典》
  3. 酒疸《症因脉治》
  4. 酒疸《四圣心源》
  5. 酒疸《金匮翼》
  6. 酒疸《圣济总录》
  7. 酒疸方七首《外台秘要》
  8. 酒疸《中医名词词典》
  9. 酒疸候《诸病源候论》
  10. 酒瘅《校注医醇剩义》
  11. 酒疸秘方《华佗神方》
  12. 酒刺《外科大成》
  13. 酒疸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4. 酒刺《中医词典》
  15. 酒的发明和药用《中国医学通史》
  16. 酒部《本草易读》
  17. 酒毒发《中医词典》
  18. 酒病《卫生易简方》
  19. 酒毒发《医宗金鉴》
  20. 酒鳖《中医词典》
  21. 酒毒发《外科心法要诀》
  22. 酒鼻《金匮钩玄》
  23. 酒毒发疽《中医词典》
  24. 酒鼻《外科心法要诀》
  25. 酒毒发门主论《疡医大全》
  26. 酒鼻《医学纲目》
  27. 酒毒喉闭《中医词典》
  28. 酒鼻《推求师意》
  29. 酒毒喉痹《中医词典》
  30. 酒悖《中医词典》
  31. 酒毒喉痹《重订囊秘喉书》

《医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