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
呕吐有虚实,而产后之呕吐,虚者十居其九。夫产后脾胃必亏,虚而热者,则食入即吐;虚而寒者,则食久反出。然亦不可拘也。倘其人平素脾胃本虚,加之产伤气血,脾阴枯而胃阳败,忽然食入即吐,手足冷冷汗出,气促不接,脉细如丝,此乃胃绝之候,可遂谓其暴吐为火乎?
即令吐酸,虽属有火,而产后多责胃寒,必须切脉之迟数,有力无力,然后虚实可分。有火而吐者,宜扁豆、谷芽、沙参、丹参、石斛、陈壁土之类;无火而吐者,宜人参、白术、茯苓、黑姜、肉桂、炙甘草之类。虽然,肾者胃之关。脾胃之病,必推原于肾。肾气壮,则水谷入胃,散精于肺,而变化精微;肾气亏,则完谷不化,阳火衰弱,而不生脾土,幽门少运动之机,下不通而势必上逆矣。又有肾阳无根,内真寒而外假热,虚火上冲胃口,因而呕吐不休者,使非理中汤、八味汤重加人参引火归原,而吐未必定也。或谓败血阻于脾胃,不能纳水谷而生吐逆,此说虽亦中病情,第败血之阻,亦由元气之亏,宜用生化汤、二陈汤,加人参、泽兰、丹参之属,数剂可愈。若用香砂、延胡等药,非其治也。大约吐而轻者救在脾,吐而重者救在肾。舍此他求,岂足谓之善哉!(《会心录》)
选案
东青巷汪姓妇,产后病呕吐。医初以为食滞也,用消食之药,不应。又以为气滞也,用宽中行气之药,亦不应。又以为中虚也,用六君、理中之属,俱不应。因请予诊。问其中脘若有阻否?曰∶然。恶露早净否?曰∶然。予曰∶此蓄瘀为病,故一切止吐之药不效也。先投生化汤倍黑姜,一剂瘀动,吐稍定;再于汤中加入和胃之品,其吐乃止。(汪广期)

- 呕吐《医述》
- 呕吐《医述》
- 呕吐《杂病广要》
- 呕吐《医述》
- 呕吐《证治准绳·类方》
- 呕吐《医学入门》
- 呕吐《证治准绳·女科》
- 呕吐《续名医类案》
- 呕吐《证治准绳·女科》
- 呕吐《续名医类案》
- 呕吐《证治准绳·杂病》
- 呕吐《续名医类案》
- 呕吐《寿世保元》
- 呕吐《冯氏锦囊秘录》
- 呕吐《普济方·针灸》
- 呕吐《冯氏锦囊秘录》
- 呕吐《普济方·针灸》
- 呕吐《医宗金鉴》
- 呕吐《普济方·针灸》
- 呕吐《医宗金鉴》
- 呕吐《临证指南医案》
- 呕吐《疫疹一得》
- 呕吐《医碥》
- 呕吐《全生指迷方》
- 呕吐《医碥》
- 呕吐《杂病治例》
- 呕吐《医学正传》
- 呕吐《伤寒捷诀》
- 呕吐《张聿青医案》
- 呕吐《麻疹阐注》
- 呕吐《古今医鉴》
《医述》
- 作者:程杏轩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14年
- 自序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凡例
- 卷一·医学溯源
- 卷二·医学溯源
- 卷三·伤寒提钩
- 伤寒提钩
- 经义
- 伤寒有三说
- 脉法
- 传经
- 传足经不传手经
- 看目
- 辨舌
- 按胸腹
- 察形体
- 验二便
- 阳经分经腑
- 阴经分传中
- 太阳经腑病
- 阳明经腑病
- 三阴热病
- 表里虚实
- 表里分治
- 里中之里
- 阳证似阴
- 阴证似阳
- 凭脉不证书
- 证书不凭脉
- 脉证不同
- 伤寒无补法辨
- 汗出不彻有三义
- 伤寒三表法
- 补中散表法
- 寒中散表法
- 汗有六要五忌
- 房室非阴证辨
- 饮食宜忌
- 治法要略
- 五法大旨
- 六经禁例
- 六经正义
- 太阳提纲
- 阳明提纲
- 少阳提纲
- 太阴提纲
- 少阴提纲
- 厥阴提纲
- 恶寒
- 恶风
- 发热
- 恶寒发热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身重
- 面赤
- 喘
- 无汗
- 自汗
- 战汗
- 筋惕肉
- 协热利
- 结胸痞气
- 蓄血
- 衄血
- 发黄
- 目痛鼻干
- 唇焦漱水不欲咽
- 不得眠
- 潮热
- 口渴
- 狂乱
- 如狂
- 谵语郑声
- 循衣摸床
- 手足汗
- 大便秘结
- 寒热往来
- 目眩口苦
- 耳聋
- 胁满痛
- 呕吐
- 盗汗
- 头汗
- 腹满痛
- 自利
- 咽痛
- 目不明
- 烦躁
- 不能言及言语难出
- 厥逆
- 脏厥蛔厥
- 舌卷囊缩
- 脏结
- 除中
- 呃逆
- 坏病
- 合病并病
- 百合病
- 狐惑
- 阳毒阴毒
- 动气
- 两感
- 阴阳易
- 瘥复
- 感病善后法
- 选案
- 卷四·伤寒析疑
- 卷五·杂证汇参
- 卷六·杂证汇参
- 卷七·杂证汇参
- 卷八·杂证汇参
- 卷九·杂证汇参
- 卷十·杂证汇参
- 卷十一·杂证汇参
- 卷十二·杂证汇参
- 卷十三·女科原旨
- 卷十四·幼科集要
- 卷十五·痘疹精华
- 卷十六·方药备考
- 方论
- 内经方论
- 伤寒方论
- 桂枝汤
- 麻黄汤
- 葛根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十枣汤
- 五苓散
- 诸泻心汤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 旋复代赭石汤
- 桂枝人参新加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 大、小陷胸汤丸
- 桃仁承气汤、抵当汤
- 瓜蒂散、栀豉汤
- 白虎汤
- 三承气汤
-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 小柴胡汤、乌梅丸
- 大、小柴胡汤
- 柴胡桂枝汤
- 柴胡加芒硝汤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理中汤、四逆汤
- 诸四逆汤
- 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 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
- 附子汤
- 真武汤
- 黄连阿胶汤
- 猪苓汤
- 复脉汤
- 建中汤
- 杂证方论
- 四君子汤
- 四物汤
- 十全大补汤
- 人参养营汤
- 补中益气汤
- 归脾汤
- 八味丸
- 六味丸
- 肾气丸
- 左、右归饮
- 圣愈汤
- 附、术附、参附三汤
- 四神丸
- 滋肾丸
- 逍遥散
- 越鞠丸
- 平胃散
- 枳术丸
- 参苓白术散
- 二陈汤
- 温胆汤
- 金水六君煎
- 防风黄 汤
- 升阳益胃汤
- 麻桂饮、大温中饮
- 理阴煎、回阳饮
- 防风通圣散
- 败毒散、羌活汤
- 大顺散
- 生脉散
- 大、小甘露饮
- 犀角地黄汤
- 导赤散
- 泻白散
- 清燥救肺汤
- 温肺汤
- 人参清肺汤、人参定喘汤、人参泻肺汤
- 麦门冬汤
- 地骨皮饮
- 更衣丸
- 备急丸
- 大黄 虫丸
- 药略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