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太阴提纲

《医述》书籍目录

按∶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嗌干,此热伤太阴之标,自阳部注经,非太阴本病也。仲景立本病为提纲,因太阴主内,又为阴中至阴,故不及嗌干之证。太阴为开,又阴道虚,太阴主脾,脾主湿,故提纲主腹满时痛、吐利,皆是里虚不固,湿胜外溢之证也。脾虚则胃亦虚,食不下者,胃不主内也。要知胃家不实,便是太阴病。

○脾胃同处腹中,故腹满为太阴、阳明俱有之证。在阳明是热实为患,在太阴是寒湿为眚。阳明腹满不敢轻下者,恐胃家不实,即转属太阴耳。世拘阳明传少阳之谬,反昧传太阴之义。

○热病腹满,是热郁太阴之经,病在表也;寒湿腹满,是寒生至阴之义,病在本也。脾热则阴精不输于肺,故嗌干;脾寒则不为胃行其津液,故下利。

○太阴脉浮为在表,当见四肢烦疼等证;沉为在里,当见腹满吐利等证。表有风邪可发汗,宜桂枝汤;里有寒邪当温之,宜四逆辈。太阳而脉沉者;因于寒,寒为阴邪,沉为阴脉也;太阴而脉浮者,因于风,风为阳邪,浮为阳脉也。当知脉从病变,不拘于经,故阳经有阴脉,阴经有阳脉也。世谓脉至三阴则俱沉,阴经不当发汗者,不审此耳。

○手足自温句,暗对身不发热言,非言太阴伤寒必当手足温也。夫病在三阳,尚有手足冷者,何况太阴?陶氏分太阴手足温,少阴手足寒,厥阴手足厥冷,是大背太阴手足烦疼,少阴一身手足尽热之义矣。凡伤于寒,则为病热。寒为阴,太阴为至阴,两阴相合,无热可发,惟四肢为阴阳之会,故尚温耳。

○太阳以阴为根,而太阴则以阳为本。太阳不敢妄汗,恐亡少阴之津也;太阴不敢轻下,恐伤阳明之气也。(柯韵伯)

太阴为病,《经》文止十数条耳,而温、清、散、下、和、补,法无不备,后人可以引伸类长矣。然太阴一经,多是寒邪入里,而热证为少,以热病皆发于少阴,而不发于太阴也。(程扶生)

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以人之形有浓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譬诸水火,水盛则火灭,火盛则水耗,物盛从化,理固然也。诚知乎此,又何疑乎?阳邪传阴,变寒化热,而遂以为奇耶?自后汉迄今,千载以来,皆谓三阴寒邪不传,且以伤寒传经,阴邪谓为直中,抑知直中乃中寒之证,非传经之邪耶?是皆未曾熟读仲景之书,故有此误耳。如《论》中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此三阳阳邪传入太阴,邪从阴化之寒证也。如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此太阴寒邪,传少阴之寒证也。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少阴寒邪,传厥阴之寒证也。皆历历可据,岂得谓伤寒阴不相传,无阳从阴化之理乎?(《医宗金鉴》)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述》书籍目录
  1. 太阴提纲《医述》
  2. 太阴岁气病疏《内经博议》
  3. 太阴头痛《中医词典》
  4. 太阴四逆汤证《伤寒说意》
  5. 太阴为开《中医词典》
  6. 太阴湿土《医学摘粹》
  7. 太阴问答二《伤寒寻源》
  8. 太阴湿土《四圣心源》
  9. 太阴问答一《伤寒寻源》
  10. 太阴湿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1. 太阴新法《伤寒指掌》
  12. 太阴少阴证嘴眼畸形《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3. 太阴玄精《证类本草》
  14. 太阴少阴证虚劳(脑血管硬化、美尼尔氏综合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5. 太阴玄精《本草图经》
  16. 太阴少阴证痉病《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7. 太阴玄精石《本草衍义》
  18. 太阴少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9. 太阴玄精石《本草备要》
  20. 太阴少阴证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1. 太阴玄精石《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2. 太阴伤寒《轩岐救正论》
  23.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医宗金鉴》
  24. 太阴蹻《中医词典》
  25.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伤寒心法要诀》
  26. 太阴篇正误《医宗金鉴》
  27. 太阴阳明论《素问悬解》
  28. 太阴篇 计二方《伤寒恒论》
  29. 太阴阳明论《素问悬解》
  30. 太阴篇《伤寒医诀串解》
  31. 太阴阳明论《侣山堂类辩》

《医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