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述》书籍目录

经义

溺黄赤,安卧者,曰黄胆。

○已食如饥者,曰胃疸。

○目黄者,曰黄胆。(《素问》)

肾所生病为黄胆。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灵枢》)

哲言

黄胆之为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以十日上瘥,反剧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金匮》)

古有五疸之辨∶曰黄汗,曰黄胆,曰谷疸,曰酒疸,曰女劳疸是也。汗出染衣如柏汁者,曰黄汗。身、面、眼目黄如金色,小便黄而无汗者,曰黄胆。因饮食伤脾而得者,曰谷疸。因酒后伤湿而得者,曰酒疸。因色欲伤阴而得者,曰女劳疸。虽其名目如此,然总不出阴、阳二证。大都阳证多实,阴证多虚,虚实弗失,得其要矣。(张景岳)

干黄热胜,色黄而明,大便燥结。湿黄寒胜,色黄而晦,大便润利。(《医学入门》)

疸病,有阴、有阳。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身目俱黄,流于膀胱,溺色变赤,黄如橘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伤寒发黄,(《金匮》)

黄胆立名虽异,治法多同。有辨证三十五条,出治一十二方。审黄之发与不发,在小便之利不利。疸之易治难治,在口之渴与不渴。再察其瘀热入胃之因,或因外并,或因内发,或因食谷,或因酣酒,或因劳色,及随经蓄血,入水黄汗。又有表虚里虚,热除作哕,火劫致黄。病有不一之因,治有不紊之法。脉弦胁痛,少阳未罢,仍主以和。渴饮水浆,阳明化燥,急当泻热。湿在上,以辛散,以风胜。湿在下,以苦泄,以淡渗。如狂蓄血,势所必攻。汗后溺白,自宜投补。酒客多蕴热,先用清利,后必顾其脾阳。女劳有秽浊,始以解毒,继之滑窍,终当峻补肾阴。

表虚者实卫,里虚者建中。入水火劫,以及治逆变证,各立方论。若云寒湿在里之治,阳明篇中惟见一则,指人于寒湿中求之。今阴黄一证,外不因于六淫,内不伤于嗜欲,惟寒惟湿,譬以卑监之土,须暴风日之阳,纯阴之病,疗以辛热无疑矣。考诸家之说,丹溪云∶不必分五疸。总如 酱相似,为得治黄之扼要。殊不知是言也,以之治阳黄虽不中窍,不致增剧;以之治阴黄,下咽则毙,何异操刃!惟谦甫罗氏具有卓识,力辨阴阳,遵伤寒寒湿之旨,出茵陈四逆之治,继往开来,活人有术。喻氏谓阴黄,仲景方论亡失,无所遵从,不意其注《伤寒》、《金匮》数千言,独于关键明文,反为蒙昧,虽云智者一失,亦未免会心之不远也。(《临证指南》)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王好古)

秦艽退黄极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述》书籍目录
  1. 《医述》
  2. 《杂病治例》
  3. 《临证指南医案》
  4. 胆足少阳之脉《经络考》
  5. 《丹溪心法》
  6. 胆足少阳之脉《中医词典》
  7. 《周慎斋遗书》
  8. 胆足少阳经病证《中医词典》
  9. 《冷庐医话》
  10. 胆足少阳经病证《脉经》
  11. 《丹溪手镜》
  12. 胆主决断《中医词典》
  13. 《丹溪治法心要》
  14. 胆主决断《中医名词词典》
  15. 《友渔斋医话》
  16. 胆主肝客《针灸大成》
  17.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8. 胆汁淤积《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9. 《脉因证治》
  20. 胆汁酸的种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1. 《幼科发挥》
  22.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3. 《急救良方》
  24. 胆汁酸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临床生物化学》
  25. 疸病《全生指迷方》
  26. 胆汁酸代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7. 疸病死证《医宗金鉴》
  28. 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生理学》
  29. 疸病死证《杂病心法要诀》
  30. 胆汁的作用《生理学》
  31. 疸病原由症治《幼科释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