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五色

《医述》书籍目录

湿热之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见,气血俱病也。纯下清血者,伤风也;色如豆汁者,伤湿也;淡黄挟白者,食积也;微红焦黄者,热毒也;紫黑血色者,瘀血也;杂下散血者,损伤也;如鱼脑者,脾失运而陈积不腐也;如冻胶者,肠胃冷而真液下脱也;如白脓者,虚而挟热,津液努责而结也;如屋漏水尘腐色者,元气弱极也;如鸡肝色者,百脉皆伤也。

○下痢色黑有三∶黑而焦色者,热极反见水化也;黑而有光如漆者,瘀血也;黑如尘腐者,乃死证耳。(《证治汇补》)

或言下痢白为寒者,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此谷肉果菜,热甚则自然腐化为水;食入腹中,热甚则自然腐化为脓也。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尤误。岂知水火、阴阳、寒热犹权衡也,一高则一下,一盛则一衰,岂能寒热俱甚于肠胃之间,而同为痢乎?如疮疡而出白脓者,岂可以白为寒欤?大法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涩,皆属于热。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则为热明矣。

○或以下痢色青为寒者,亦误也。伤寒少阴病,下痢色纯青者,热在里也。小儿急惊,热甚,利色多青。痢色黄者脾热也;红者心火之色也。赤者,热之甚也;黑者,由火热亢极反兼水化故也。(《原病式》)

痢白不可尽归于热,亦有因于寒者,形如冻胶、鼻涕,此缘多啖生冷,脾胃受伤,非姜、桂辛热温之不可。又有痢久气虚,始热末寒,或过服冷药,以致脾胃虚寒者,亦宜温之。(《医学统旨》)

下痢五色,即脓垢之属,无非血气所化。但白者其来浅,附近之脂膏也;赤者其来深,由脂膏而切肤络也。下纯血者,多以血为热迫,故随溢随下,此其最深者也。若紫红紫白者,则离位稍久,色因以变,或未及脉络,此其稍浅者也;若红白相兼者,此又其浅深皆及者也。大都纯血鲜红者多热证,以火性急速而下也;紫红紫白者少热证,以阴凝血败而然也;纯白者无热证,以脏寒气薄而然也。有无红而亦因热者,此暴注下迫之类也;有红紫虽多而不可言热者,此阴络受伤之类也。若辨黄黑二色,则凡深黄而秽臭者,此有热证,亦有寒证。若浅黄色淡不甚臭,而或兼腥馊气者,此即不化之类,皆寒证也。黑而浓浓大臭者,多有火证;若青黑而腥薄者,此肝肾腐败之色也。虽五色之辨,大约如此,然痢之见血者,无非阴络受伤,即或寒或热,但伤络脉无不见血,不可以见血必认为热,当以脉色、形气、病因兼而察之,庶不致误。(张景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述》书籍目录
  1. 五色《医述》
  2. 五色《中医词典》
  3. 五色《针灸甲乙经》
  4. 五色《灵枢悬解》
  5. 五色《内经评文》
  6. 五色《中医名词词典》
  7. 五色[一作绝]脉论《中藏经》
  8. 五色《黄帝内经·灵枢》
  9. 五色带《中医名词词典》
  10. 五软症《儿科萃精》
  11. 五色带下《中医词典》
  12. 五软五硬证治《幼幼集成》
  13. 五色带下《奇效简便良方》
  14. 五软五硬五冷五缩五反五紧五陷五肿五喘五肓五恶候《冯氏锦囊秘录》
  15. 五色带下总括《医宗金鉴》
  16. 五软五硬候(幼幼汇集 下)《古今医统大全》
  17. 五色带下总括《妇科心法要诀》
  18. 五软五硬《推拿抉微》
  19. 五色丹《中医词典》
  20. 五软五硬《医述》
  21. 五色丹《幼幼新书》
  22. 五软五硬《医学入门》
  23. 五色丹《证治准绳·幼科》
  24. 五软第二十六问《婴童百问》
  25. 五色丹《幼科释谜》
  26. 五软病症《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27. 五色丹毒《急救广生集》
  28. 五软《保幼新编》
  29. 五色丹候《诸病源候论》
  30. 五软《慈幼新书》
  31. 五色丹游《急救广生集》

《医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