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病

《医述》书籍目录

溺与精所出之道不同,淋证在溺道,故《纲目》列之肝胆部;浊证在精道,故列之膀胱及肾部。今患浊者,虽便时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唯窍端时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漓不断,初与溲溺不相混滥,至易辨也。

每见时医以淋法治之,五苓、八正杂投而增剧者,不可胜数,故为正之。(《证治准绳》)

小便混浊,皆属于热。如夏月天热,则水液浊浑;冬月天寒,则水液清洁,水体清而火体浊故也。如清水火煎自浊。(刘河间)

浊证有赤、白之分,精、溺之辨。赤者多由于火,白者寒热俱有之。由精为浊者,病在心肾;由溺为浊者,病在膀胱肝脾。

○赤浊一证,有溺色之赤,有带血之赤。若见鲜血,从溺血治。(张景岳)

思虑过度,嗜欲无穷,心肾不交,精元失守,而为赤、白二浊。赤为心虚有热,由思虑得之;白为肾虚有寒,由嗜欲得之。(朱丹溪)

色白如泔,或如腐花腐浆,而马口不干结者,为湿;色黄赤而马口干掩者,为火。此皆为浊,胃中湿热下流故也。浊而清者为湿,痛者湿兼热也。有溺时结块阻滞作痛,块中内蓄水泡者,此必醉酒使内,酒湿乘虚袭入精窍也。(《张氏医通》)

精者,血之所化。有浊去多精化不及,赤未变白,故成赤浊,此虚之甚也。何以知之?有人天癸未至,强力好色,所泄半精半血。若溺不赤,无他热证,不可以浊赤概作热治。(戴复庵)

脾气上行则运,运则为清;下行则滞,滞则成浊。故知白浊之病,由脾肾不交,土邪乘肾之虚而下溜也。

下温则上举,不升而自升之法。(程郊倩)

凡赤白浊,治须升提,若用利药,决不见效。丹溪谓∶此胃中浊气,渗入膀胱。此言深中病情。(汪双泉)

便浊,若有血块窒塞尿管,痛难溺出者,由于房劳忍精,败精离位,变成淤腐,少腹坚满,大便秘涩。治宜两头尖川楝子韭白小茴桂枝、归尾,冲入杜牛膝汁。(叶天士)

人有交合时,忽闻雷轰,或值人至,精不得泄,变为白浊,溺管痛如针刺。人以为肾精内败,不知此乃胆气阻塞之病也。夫胆喜泄,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今胆受惊,则诸经之气皆不能外泄,所阻之精蓄于膀胱,遂变为浊,壅塞而难出也。治当舒其胆气,少加导水之味,方用竹茹枳实车前子苍术滑石木通苡仁猪苓,名助胆导水汤。(陈士铎)

浊乃小病,亦有淹缠不愈者,皆用药无纪律故也。今将吃紧要处,次第条陈,庶初学人有取则焉。大抵此病属湿热者为多,始缘中宫不清,以致痰浊下流,渗入膀胱。治当审其小便痛与不痛,若小便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行后而痛者,气之陷也。若小便频数而痛,此名淋浊,治以二陈汤木通山栀、升、柴;若只浊而不痛,治宜燥湿,以二陈汤加苍、白术桔梗升麻,提之即愈;若久浊不痛为虚,宜补中益气汤,虚而下脱者加牡蛎、山萸涩之;久浊阴虚,腰膝酸疼者,宜六味丸,挟热者加黄柏知母,挟寒者加桂心菟丝巴戟,虚甚者加鹿茸

○曾见患白浊者,服诸药不效,一味生白果食之即愈,以其专祛湿浊污垢故也。(孙一奎)

脉候

少阴脉数,妇人则阴中生疮,男子则气淋;盛大而实者生,虚小而涩者死。(《张氏医通》)

选案

鄞县尉耿,梦接内,患石淋十三年,痛不可忍,溺下沙石,剥剥有声,百治不效。偶得此方,一服而愈,方用苦杖根洗净。锉一合,以水五合,煎一盏,去滓,服时冲入麝香少许。(《本草纲目》)

一人患淋证,每溺时必作战,点滴而出,用六味汤鹿角霜治愈。(王协中)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述》书籍目录
  1. 浊病《医述》
  2. 《金匮钩玄》
  3. 浊带总括《医宗金鉴》
  4. 《友渔斋医话》
  5. 浊带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6. 《丹溪治法心要》
  7. 浊害清和症《中医词典》
  8. 《顾松园医镜》
  9. 浊气《中医名词词典》
  10. 《杂病治例》
  11. 浊气《中医词典》
  12. 《中医词典》
  13. 浊气归心《中医名词词典》
  14. 斫合子《证类本草》
  15. 浊气归心《中医词典》
  16. 斫(zhuó琢)《中医词典》
  17. 浊气为卫《此事难知》
  18. 卓雨农(1906-1965年)《中医词典》
  19. 浊涕《中医词典》
  20. 卓溪家传口诀《幼科铁镜》
  21. 浊邪《中医名词词典》
  22. 卓伯融《中医词典》
  23. 浊邪《中医词典》
  24. 灼痛《中医词典》
  25. 浊邪害清《中医名词词典》
  26. 灼伤《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27. 浊邪害清《中医词典》
  28. 灼热《中医词典》
  29. 浊阴《中医词典》
  30. 灼热《中医名词词典》
  31. 浊阴不降《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