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医述》书籍目录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真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脓。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而反瘦。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其水,其经自下。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汤主之。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 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金匮》)

按∶其人阴肿四字,当在肾水条内,错简在此,当移之。

○面反瘦之下,当补上条其人阴肿四字。

○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当改之。(《医宗金鉴》)

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是也。气肿者,皮浓,四肢瘦削,腹胁胀膨是也。血肿者,皮间有血缕赤痕是也。妇人怀妊,有气遏水道而肿者,饮食无阻,既产自消,所谓子肿是也。(朱丹溪)

皮浓色苍,四肢削瘦,胸腹痞满,自上而下者,多属气。皮薄色嫩,肿有分界,自下而上者,多属水。又按之不成凹而即起者气也;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湿也。(《医学入门》)

按∶水肿有痰阻、食积、血瘀,致清不升,浊不降而成者;有湿热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热冲激,秘结不通而成者,证属有余。有服寒凉伤饮食,中气虚衰而成者;有大病后,正气衰惫而成者;有小便不利,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证属不足。宜分别治之。(《医方集解》)

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华元化)

《经》云∶热胜则肿者,盖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结于外,不得行于阴,则邪热郁于四肢,故为肿也。况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以其气留,故而为肿。(《圣济总录》)

《内经》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二句。按王太仆注,四维为血肉筋骨。吴鹤皋注,四维为血脉筋骨。以是四者,维持一身,以注维字之义。马元台以血脉筋骨四字未妥,因注四维为四肢。汪 庵以王、马二注,俱于代字无着,因注四维为四时。诸说不一,窃思四维之见素问者屡矣,《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五常政大论》曰∶其眚四维。故王注以四维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之位,马元台、吴鹤皋注此二篇之四维,亦俱宗王注四隅方位,而说是四维当作四隅解。四维相代,当作人身之四隅解。盖言肿之起于前、后、左、右者,自此至彼,一身尽肿,阳气乃坏极而无存矣。四隅尽肿者,即脐突,背平,缺盆平,足心平之类。丹溪以此二句为衍文,此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亦不知为不知之义也。(《吴医汇讲》)

病机之切于人身者,水火而已矣。水流湿,火就燥,水柔弱,火猛烈,水泛溢于表里,火游行于三焦,拯溺救焚,可无具以应之乎?《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属之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于中节目,尤难辨晰。《金匮》分五水之名,及五脏表里主病,彻底言之,后世漫不加察,其治水辄宗霸术,不能行所无事,可谓智乎!然水在心之部,则郁心火炳明之化;水在肝之部,则郁肝木发生之化;水在肺之部,则孤阳竭于外,其魄独居;水在脾之部,则阴竭于内,而谷精不布;水在肾之部,不但诸阳退伏,即从阳之阴,亦且退伏,孤阴独居于下而隔绝也。故胃中之水,惟恐其有火,有火乃属消渴,末传中满之不救。肾中之水,惟恐其无火,无火则真阳灭没,而生气内绝。其在心之水,遏抑君火,若得脾土健运,子必救母,即在肝在肺在肾之水,脾土一旺,水有所制,犹不敢于横发。夫水土平成以神禹为师,医门欲平水土,不师仲景而谁师乎?

○胃本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调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门时其输泄,而病于下,所以胃中积水,浸淫无所底止耳。仲景论水气一门,极其精详,惟恐足太阴脾之健运失职,手太阴肺之治节不行,足少阴肾之关门不开,并其腑膀胱之气化不行,所用方药,皆不蹈重虚之戒,立于无过之地。海藏集仲景治肺痈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例,是欲以泻肺之法,为泻水之法矣。集仲景治伤寒痞连两胁,杂证支饮在胁之十枣汤为例,是欲以泻胸胁及膀胱,为泻水之法矣。何其敢于操刃,而借口仲景耶?后来依样葫芦,不伤脾,即泻肺;不泻肺,即泻膀胱,乃致积水滔天,载胥及溺。水病门中,成方百道,求一救肺气之 郁,而伸其治节之方,无有也。求一救膀胱阻绝,而伸其气化之方,无有也。

○凡禽兽之类,有肺者有尿,无肺者无尿,故水道不利,而成肿满,以清肺为急。此义前人阐发不到,后之以五苓、五皮、八正等方治水者,总之未悟此旨。

至于车水放塘,种种劫夺膀胱之剂,则杀人之事矣。(喻嘉言)

水肿乃脾、肺、肾三脏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脾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则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分而言之,三脏各有所主,合而言之,则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求古治法,惟加减肾气汤,诚对证之方也。(张景岳)

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盖人之饮食,皆入于胃,而运以脾,犹地之土也。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于水、火二气,非脾土所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化物,乃生诸病。水肿之证,盖水盛而火不能化也,火衰则不能化水,故水入于脾胃,皆渗入血脉骨肉,血亦化水,发为肿胀,皆自然之理也。先导其水,使水气少减,后补其火,使二气平和,斯病去矣。丹溪谓脾失运化,由肝木侮脾,乃欲清心经之火,使肺金得令,以制肝木,则脾土全运化之职,水自顺道,乃不为肿,其词迂而不切。(何伯斋)

按刘河间以水肿为湿热,谓在表有热宜汗,在里有热宜下,开鬼门,洁净府,盖言有余之证然也。丹溪以脾虚不能制水,治当补中行湿利小便,盖言不足之证然也。若夫滋肾制火之说,愚切以为未当。盖补肾之药,乃阴滞柔润,适足以滋其湿耳。今治此证,但脾虚受湿,为不足所致者,宜燥脾土,兼利小便。若非气郁、饮食、湿热所致者,禁不得妄下,临时快利,水气复来,而无以治之也。(刘宗浓)

《经》云∶诸水,身半以下肿者,当利小便;身半以上肿者,当发汗。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天气主之者,其在皮也,其在皮者,故汗而发之。问曰∶肌肉之外,皮肤之里,首足一身皆肿者,当作何治?答曰∶亦宜汗之也,与身半以上同法。肺心以上俱宜汗,中州以下皆宜下,如小便利而渴,则不宜汗,不宜下,以其重亡津液故也。(王好古)

治水之法,行其所无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温、宜燥,六者之中,变化莫拘。

○身有热者可汗,身无热者可利,肌肤痛者可汗,溺赤涩者可利,腰上肿者可汗,腰下肿者可利,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之法也。(《证治汇补》)

开鬼门,麻黄羌活防风柴胡葱白之属;洁净府,泽泻木通通草防己葶苈、猪茯苓之属;去菀陈 ,商陆大戟甘遂芫花牵牛之属;宣布五阳,桂、附、干、姜、吴茱萸之属;血肿,珀琥、郁金刘寄奴苏木之属。(《张氏医通》)

水病,其人必真火衰微,不能化生脾土。故水无所摄,泛溢于肌肉间,治惟助脾益火。而助脾益火之剂,最妙是五苓散肉桂以益火,火暖则水自流;白术以补土,土实则水自障;二苓、泽泻以引水,则水自渗泄,无不应手而愈。(孙庆曾)

治水,用柴胡、泽泻,一升一降,厘清水道,则水无不下矣。(徐春圃)

肾主水,水有真水,有客水,肾气温,则客水亦摄而归真;肾气寒,则真水亦汛而为客水。客寒必搏之,真武汤从土中殖火,使真水从温处镇摄,客水自化而归真,何必行导渗之令?(程郊倩)

肺热,则失其下降之令,以致水溢高原,淫于皮肤而为肿。医罕明乎此,实脾导水,皆不能愈。故用麦冬清肺,开其下降之源。粳米益脾,培乎生金之母,治病必求其本也。(吴鹤皋)

热燥伤肺而为肿者,乃绝水之源也,当清肺除燥,而水自生,栀豉汤黄芩。若热在下焦,阴消阳气不得化者,当益其阴,则阳气自化,黄柏知母是也。(《保命集》)

大病后浮肿,此系脾虚,宜六君子汤。小便不利,间进五苓散。脾肺虚弱,不能通调水道者,宜补中益气汤。(周慎斋)

有一身之间,惟面与脚浮肿,早则面甚,晚则脚甚。《经》云∶面肿为风,脚肿为水,乃风湿所致也。然病后元气未复者,每多见此证,盖由本气不固,故日中行坐,则气坠而晚脚肿,夜间睡卧,则气升而早面浮。

若概作风湿治,益虚其虚矣。(冯楚瞻)

凡患水肿须忌盐,毫末不得入口。若无以为味,以醋少许调饮食,不能忌盐,服药无效。(《得效方》)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述》书籍目录
  1. 水肿《医述》
  2. 水肿《医学入门》
  3. 水肿《证治准绳·幼科》
  4. 水肿《医学纲目》
  5. 水肿《张氏医通》
  6. 水肿《重订灵兰要览》
  7. 水肿《证治准绳·类方》
  8. 水肿《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9. 水肿《证治准绳·女科》
  10. 水肿《杂病治例》
  11. 水肿《证治准绳·杂病》
  12. 水肿《备急千金要方》
  13. 水肿《寿世保元》
  14. 水肿《中医词典》
  15. 水肿《寿世保元》
  16. 水肿《傅青主女科》
  17. 水肿《普济方·针灸》
  18. 水肿《傅青主男科》
  19. 水肿《古今医鉴》
  20. 水肿《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21. 水肿《万病回春》
  22. 水肿《常见病自测》
  23. 水肿《古今名医汇粹》
  24. 水肿《圣济总录》
  25. 水肿《证治汇补》
  26. 水肿《千金翼方》
  27. 水肿《儒门事亲》
  28. 水肿《百病自测》
  29. 水肿《明医指掌》
  30. 水肿《名师垂教》
  31. 水肿《卫生易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