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吹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金匮》)
胃气下泄,不由大肠而出浊道,乃由小肠而出清道,则气不足而无所收摄也,故令下阴作吹,而其声且喧闻于外。此虽为胃中谷气之实,而其实胃中正气之衰。治以膏发煎导之,无乃令大便气通,而胃气纵然下泄,必由浊道而出,不致乱干清道。阴中吹气,贻人听闻之义而已。(魏荔彤)
阴吹一证,古书不多见,惟《金匮》云∶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夫阴器属厥阴部位,精窍通冲任之脉,尿窍通小肠之路,气道不从此出,安得有声而喧?盖由肝肾亏于下,肺气亏于上,致阳明胃气不能鼓舞上行,而亏于中,下走阴器,直入精窍而出,岂同大肠失气,《经》谓浊阴出下窍者可比耶?常见虚损之辈,久咳经阻,胃气不升,往往多有此患。言乎肾,则气不摄可知;言乎肝,则气不平可知;言乎肺,则气不主可知。是以上咳下吹,气窍相通,阴器隐隐有声。足见精血之亏,元气之弱,根本摇摇矣。夫阳明为多气多血之海,与冲任血海之脉同声相应,下为经而上为乳,变化取汁,血气之实也。喧闻户外,胃气之虚也。魏氏云∶此虽谷气之实,其实胃气之衰。斯言极中长沙秘旨。如必谓谷气实,而引导浊气从大肠出,纵胃气下泄必由浊道,而不致乱乾清道,是错认溺窍为病也。第胃气下泄前阴之膀胱,何异下泄后阴之大肠?
终无补于病情。且肾主开阖,为生气之原;阴气属肝,主疏泄之令。今胃气下走,岂寻常之药可以奏功?必须培补肝肾以固肺金,生精益血以助真气。若阳分多亏,补中、归脾之属可投;阴分多亏,六味、左归之属可用;阴阳两亏,八味、右归之属可服。耗气败血之药,非治也。倘不咳而窍有声者,较咳而窍有声者为稍轻,逍遥、六味皆合法也。虽然,膀胱有下窍而无上口,胃气何由下泄?其从精窍而来,不待辨而自明。男子从无,妇人常有,无非窍空而妄泄。况谷道后通,而前阴之吹者有之;谷道后秘,而前阴不吹者有之。谷气实,胃气安得下泄?仲景膏发煎导引之法,其说似属难明。即令胃气从溺窍下泄,小盒饭随气而共出,何吹时惟有声而无溺?则溺窍而来之说,更属无据。要之,胃气者,乃水谷之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与肾中生气互根。得毋因其人水谷之真气衰弱,而以脂膏益血之品从阴引阳,填补冲任,不使气陷于子宫,直走精门,未可知也。(《会心录》)
阴吹,乃妇人恒有之疾,然多隐忍不言,以故方书不载,医不加察。《金匮》明言胃气下泄,谷气之实,所以腹中喧响,则气从前阴吹出,第用猪膏发煎之治,难于推测。余治一妇,经闭三月,少腹痛彻心而见前证,与失笑散,一服,瘀血大下,遂不复作。又治一妇,小产后寒热腹痛,亦见前证,与炮黑楂肉,黑糖为丸,用伏龙肝水煎独参汤送下三钱,结粪大下。再进,瘀血续行,前证顿止。始悟猪膏发煎乃为逐瘀而设也。(《张氏医通》)
按∶“膏发煎导之”五字当是衍文。“此谷气之实也”之下,当有“长服诃黎勒丸”之六字。后阴下气,谓之气利,用诃黎勒散。前阴下气,谓之阴吹,用诃黎勒丸。文义始属,药病亦对。盖诃黎勒丸,以诃黎勒固下气之虚,以浓朴、陈皮平谷气之实,亦相允合。(《医宗金鉴》)

- 阴吹《医述》
- 阴吹《中医词典》
- 阴吹《古今医案按》
- 阴吹《中医名词词典》
- 阴吹《奇效简便良方》
- 阴疮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阴吹《沈氏女科辑要》
- 阴疮证治《医宗金鉴》
- 阴吹《女科切要》
- 阴疮秘方《华佗神方》
- 阴吹(杂病)《金匮悬解》
- 阴疮门主论《疡医大全》
- 阴吹门主论《疡医大全》
- 阴疮门主方《疡医大全》
- 阴吹秘方《华佗神方》
- 阴疮论《外科正宗》
- 阴吹证治《医宗金鉴》
- 阴疮候《诸病源候论》
- 阴吹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阴疮膏《备急千金要方》
- 阴刺《中医名词词典》
- 阴疮方七首《外台秘要》
- 阴刺《中医词典》
- 阴疮(杂病)《金匮悬解》
- 阴猝肿痛方三首《外台秘要》
- 阴疮(交接出血、阴挺、阴痒、阴虫附)《女科撮要》
- 阴丹《养生导引秘籍》
- 阴疮《女科证治准绳》
- 阴丹诀《苏沈良方》
- 阴疮《中医妇科学》
- 阴瘅《中医词典》
《医述》
- 作者:程杏轩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14年
- 自序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凡例
- 卷一·医学溯源
- 卷二·医学溯源
- 卷三·伤寒提钩
- 伤寒提钩
- 经义
- 伤寒有三说
- 脉法
- 传经
- 传足经不传手经
- 看目
- 辨舌
- 按胸腹
- 察形体
- 验二便
- 阳经分经腑
- 阴经分传中
- 太阳经腑病
- 阳明经腑病
- 三阴热病
- 表里虚实
- 表里分治
- 里中之里
- 阳证似阴
- 阴证似阳
- 凭脉不证书
- 证书不凭脉
- 脉证不同
- 伤寒无补法辨
- 汗出不彻有三义
- 伤寒三表法
- 补中散表法
- 寒中散表法
- 汗有六要五忌
- 房室非阴证辨
- 饮食宜忌
- 治法要略
- 五法大旨
- 六经禁例
- 六经正义
- 太阳提纲
- 阳明提纲
- 少阳提纲
- 太阴提纲
- 少阴提纲
- 厥阴提纲
- 恶寒
- 恶风
- 发热
- 恶寒发热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身重
- 面赤
- 喘
- 无汗
- 自汗
- 战汗
- 筋惕肉
- 协热利
- 结胸痞气
- 蓄血
- 衄血
- 发黄
- 目痛鼻干
- 唇焦漱水不欲咽
- 不得眠
- 潮热
- 口渴
- 狂乱
- 如狂
- 谵语郑声
- 循衣摸床
- 手足汗
- 大便秘结
- 寒热往来
- 目眩口苦
- 耳聋
- 胁满痛
- 呕吐
- 盗汗
- 头汗
- 腹满痛
- 自利
- 咽痛
- 目不明
- 烦躁
- 不能言及言语难出
- 厥逆
- 脏厥蛔厥
- 舌卷囊缩
- 脏结
- 除中
- 呃逆
- 坏病
- 合病并病
- 百合病
- 狐惑
- 阳毒阴毒
- 动气
- 两感
- 阴阳易
- 瘥复
- 感病善后法
- 选案
- 卷四·伤寒析疑
- 卷五·杂证汇参
- 卷六·杂证汇参
- 卷七·杂证汇参
- 卷八·杂证汇参
- 卷九·杂证汇参
- 卷十·杂证汇参
- 卷十一·杂证汇参
- 卷十二·杂证汇参
- 卷十三·女科原旨
- 卷十四·幼科集要
- 卷十五·痘疹精华
- 卷十六·方药备考
- 方论
- 内经方论
- 伤寒方论
- 桂枝汤
- 麻黄汤
- 葛根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十枣汤
- 五苓散
- 诸泻心汤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 旋复代赭石汤
- 桂枝人参新加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 大、小陷胸汤丸
- 桃仁承气汤、抵当汤
- 瓜蒂散、栀豉汤
- 白虎汤
- 三承气汤
-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 小柴胡汤、乌梅丸
- 大、小柴胡汤
- 柴胡桂枝汤
- 柴胡加芒硝汤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理中汤、四逆汤
- 诸四逆汤
- 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 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
- 附子汤
- 真武汤
- 黄连阿胶汤
- 猪苓汤
- 复脉汤
- 建中汤
- 杂证方论
- 四君子汤
- 四物汤
- 十全大补汤
- 人参养营汤
- 补中益气汤
- 归脾汤
- 八味丸
- 六味丸
- 肾气丸
- 左、右归饮
- 圣愈汤
- 附、术附、参附三汤
- 四神丸
- 滋肾丸
- 逍遥散
- 越鞠丸
- 平胃散
- 枳术丸
- 参苓白术散
- 二陈汤
- 温胆汤
- 金水六君煎
- 防风黄 汤
- 升阳益胃汤
- 麻桂饮、大温中饮
- 理阴煎、回阳饮
- 防风通圣散
- 败毒散、羌活汤
- 大顺散
- 生脉散
- 大、小甘露饮
- 犀角地黄汤
- 导赤散
- 泻白散
- 清燥救肺汤
- 温肺汤
- 人参清肺汤、人参定喘汤、人参泻肺汤
- 麦门冬汤
- 地骨皮饮
- 更衣丸
- 备急丸
- 大黄 虫丸
- 药略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