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癃闭

《医述》书籍目录

小便不利有三,不可概论。若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泄泻而小便涩少者一也,治宜分利。若热搏下焦,津液因而不行者二也,渗泄则愈。若脾胃气涩,不能通利水道下输膀胱而化者三也,可顺其气,令施化而出。(罗谦甫)

治秘之道有三∶一曰肺燥不能生水,故用二苓、泽泻之甘淡以泄肺而生水;一曰脾湿不能升精,故用白术之苦温以燥脾而升精;一曰膀胱无阳不能化气,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温膀胱而化气。使水道通利,则上可以止渴,中可以去湿,下可以泄邪热也。有真阴虚者,须六味汤以补肾水;真阳虚者,须八味丸以补肾火。至于转胞喘急欲死,不问男女孕妇产后,急用八味丸料煎饮,缓则不救。或疑桂、附辛热,不敢轻用,岂知肾气虚寒,水寒冰冻之义,得热则流通,舍此更有何物能直达膀胱,而使雪消春水来耶?(陈来章)

热在上焦气分,便闭而渴,乃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淡渗之药,泻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热在下焦血分,便闭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无阴则阳无以化,宜用苦寒之药,滋肾与膀胱之阴,而阳自化,小便自通。(李东垣)

癃闭之证,其因有四,最当辨其虚实。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气门热闭不通也。

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若此者,本非无水之证,不过壅闭而然。病因有余,可清可利,是皆癃闭之轻证也。惟是气闭之证,则为危候。然气闭之义有二∶有气实而闭者,有气虚而闭者。夫膀胱为藏水之腑,而水之入也由气以化水,故有气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达气,故有水始有溺。

《经》曰∶气化则能出矣。盖有化而入,而后有化而出,无化而出,必无化而入也,是以其入其出,皆由气化,此即本《经》气化之义,非单以出者言气化也。然则水中有气,气即水也;气中有水,水即气也。凡病气虚而闭者,必以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水火不交,阴阳痞隔。所以气自气而气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气不化水,则水腑枯竭者有之;水蓄不行,则浸渍腐败者有之。气既不能化,而欲强为通利,果能行乎?阴中已无阳,而再用苦寒,能无甚乎?至若气实而闭者,不过肝强气逆,移碍膀胱,或破其气,或通其滞,或提其陷而壅者自去。此治实者无难,而治虚者必得其化,为不易也。(《景岳全书》)

主五液者,肾也。肾气虚而受扰,则无力以化液,而邪火遂乘袭之,以致溲少涩滞。标热虽由膀胱,本虚实在于肾。宜补肾以益其虚,而从温以化其气,则肾源有滋,小水自利,以此验肾气之来复也。

○水虽渗于膀胱,而泌别之者小肠也。小肠有热,能移及膀胱,小肠为火腑,而本之于心,但使心气通,则小肠之火自降,无热可移,源澄而流自清也。(程郊倩)

阴虚小便短少,涩滞癃闭,不可见有实势,便用利药,此由下焦元阴之气衰弱,不能运化故也。宜大补元阴,其溺自通。若气虚与痰隔中焦,气滞于下及湿热而然者,不在此例。(罗赤诚)

补中益气汤,小便不利加牛膝。用六味地黄丸,小便不利加车前。(周慎斋)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何谓气化?津液乃气所化也。盖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譬之蒸物,汤气上熏釜甑,遂有液而下滴,此脾气熏蒸肺叶,所以遂能通调水道而输膀胱也。故小便不通之证,审系气虚而水涸者,利之益甚,须以大剂人参少佐升麻,则阳升阴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自然通利矣。

○丹溪云∶小便不通,有属气虚、血虚,有属实热、痰气闭塞,皆宜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盖气承载其水者也。气虚用参、术、升麻等,先服后吐;血虚用四物汤,或芎归汤,先服后吐;痰多用二陈汤,先服后探吐之;痰气闭塞,用二陈汤香附木通,先服后探吐之。或问以吐法通小便,理将安在?曰∶取其气化而已。(《证治准绳》)

《经》云∶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夫肾肝在下,地道也;心肺在上,天道也;脾胃居中,气交之分也。故天之阳绝而不安于地者,则白露不下;在上之阳不交于阴,则在下之阴无以为化,水道其能出乎?此上焦之气化也。仲景曰∶卫气行,则小便宣通。又曰∶脾病则九窍不通,此中焦之气化也。东垣云∶在下之阴虚,在上之阳盛,致肾气不化,必宣其阳而举之,则阴可得而平也。故丹溪曰∶吾以吐法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以自通,必上窍开而下窍之水出焉。然升提止可施于涓滴不通者,若溺涩短少,或淋漓作痛者,非所宜也。由《经》言及诸论观之,未有不主于气化者,不审乎此,转行疏利之剂求功,多见其不知量也。(《张氏医通》)

气虚而小便不通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气虚则不能化,故不通也。血虚而小便不通者∶盖血即津液之属,血虚即津液干燥而溺道不利,故不通也。此与痰气闭结于下者,虚实之情不同。丹溪皆用吐法,乃急则治其标也。然气虚血虚,以虚为本,虚则必补之而后可。夫以参、术、四物调其真气而吐之,诚可以通其溺,而其本之虚,岂参、术、四物顷刻下咽,遂能补益之耶?吾恐病根犹在,不久必复作矣。愚意以为若果气虚血虚,必用补气补血之药,使其气盛而施化,血生而津润,其便自通,不必探吐可也。果宜吐者,必须先吐,俟其溺通,继服补剂,庶可平复,非如痰气闭结者但吐之而可已。此丹溪未尽之意,予故表而出之。(《医学统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述》书籍目录
  1. 癃闭《医述》
  2. 癃闭《凌临灵方》
  3. 癃闭《张聿青医案》
  4. 癃闭《中医词典》
  5. 癃闭《证治汇补》
  6. 癃闭《气功外气疗法》
  7. 癃闭《中医内科学》
  8. 癃闭《景岳全书》
  9. 癃闭《药症忌宜》
  10. 癃闭《中医名词词典》
  11. 癃闭《针灸学》
  12. 癃(疒贵)《中医词典》
  13. 癃闭(前列腺增生)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14. 《中医词典》
  15. 癃闭案《丁甘仁医案》
  16. 聋哑症《耳鼻咽喉外科学》
  17. 癃闭诗《医学实在易》
  18. 聋哑《自我调养巧治病》
  19. 癃闭五淋《医学从众录》
  20. 聋哑《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21. 癃闭遗溺证《明医指掌》
  22. 聋疠《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23. 癃閟《中医词典》
  24. 聋聩《中医词典》
  25. 癃淋《回生集》
  26. 《中医词典》
  27. 癃疝《中医词典》
  28. 龙竹草《滇南本草》
  29. 癃遗脉案《类证治裁》
  30. 龙珠《证类本草》
  31. 《中医词典》

《医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