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
东垣曰∶《经》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升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出于鼻而为嗅。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则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
宜养胃气、实营气,阳气、宗气上升,鼻管则通矣。又《难经》云∶心主五嗅,肺主诸气。鼻者肺窍,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受之;不能为用,是不闻香臭矣。故《经》云∶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洁古云∶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是也。治宜先散寒邪,后补卫气,使心肺之气,得以交通,则鼻利而闻香臭矣。(《赤水玄珠》)
夹鼻两傍,穴名迎香。迎香者,迎香臭也。手阳明大肠脉也。人有鼻病不闻香臭者,病在大肠,气不上行,徒责之肺无益也。卒病治以通,久病治以表。(《医参》)
鼻塞不闻香臭,或感风寒鼻塞,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故遇寒便塞。治当清肺降火,佐以通利。审其平素鼻塞,作肺热治;若素无此证,偶感风寒,而致塞窒流涕,作风寒治。(王节斋)
近世以辛夷治鼻塞不闻香臭,无问新、久、寒、热,一概用之。不知肺胃阳气虚衰,不能上透于脑,致浊阴上干阳位而窒塞者,固宜辛夷之辛香以通达之。若湿热上蒸,蕴酿为火而窒塞者,非山栀之轻清不能开发也。(朱丹溪)

- 鼻塞《医述》
- 鼻塞《幼幼新书》
- 鼻塞《证治准绳·幼科》
- 鼻塞《医学纲目》
- 鼻塞《证治准绳·类方》
- 鼻塞《中医词典》
- 鼻塞《明医指掌》
- 鼻软骨瘤《临床激光治疗学》
- 鼻塞《明医杂着》
- 鼻乳头状瘤《临床激光治疗学》
- 鼻塞《儿科萃精》
- 鼻如烟煤《广瘟疫论》
- 鼻塞、嗅觉迟钝3年《名师垂教》
- 鼻如烟煤《中医词典》
- 鼻塞鼻衄《张氏医通》
- 鼻如煤烟《医法圆通》
- 鼻塞鼻衄《保婴撮要》
- 鼻肉候《诸病源候论》
- 鼻塞鼻涕鼻鼻干(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鼻肉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鼻塞不利《普济方·针灸》
- 鼻肉《普济方·针灸》
- 鼻塞不利(不闻香臭)《针灸资生经》
- 鼻肉《医学纲目》
- 鼻塞不闻香臭《圣济总录》
- 鼻茸《中医词典》
- 鼻塞常清涕方二首《外台秘要》
- 鼻鼽衄《明医指掌》
- 鼻塞多清涕秘方《华佗神方》
- 鼻鼽《医旨绪余》
- 鼻塞方《伤寒杂病论》
《医述》
- 作者:程杏轩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14年
- 自序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凡例
- 卷一·医学溯源
- 卷二·医学溯源
- 卷三·伤寒提钩
- 伤寒提钩
- 经义
- 伤寒有三说
- 脉法
- 传经
- 传足经不传手经
- 看目
- 辨舌
- 按胸腹
- 察形体
- 验二便
- 阳经分经腑
- 阴经分传中
- 太阳经腑病
- 阳明经腑病
- 三阴热病
- 表里虚实
- 表里分治
- 里中之里
- 阳证似阴
- 阴证似阳
- 凭脉不证书
- 证书不凭脉
- 脉证不同
- 伤寒无补法辨
- 汗出不彻有三义
- 伤寒三表法
- 补中散表法
- 寒中散表法
- 汗有六要五忌
- 房室非阴证辨
- 饮食宜忌
- 治法要略
- 五法大旨
- 六经禁例
- 六经正义
- 太阳提纲
- 阳明提纲
- 少阳提纲
- 太阴提纲
- 少阴提纲
- 厥阴提纲
- 恶寒
- 恶风
- 发热
- 恶寒发热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身重
- 面赤
- 喘
- 无汗
- 自汗
- 战汗
- 筋惕肉
- 协热利
- 结胸痞气
- 蓄血
- 衄血
- 发黄
- 目痛鼻干
- 唇焦漱水不欲咽
- 不得眠
- 潮热
- 口渴
- 狂乱
- 如狂
- 谵语郑声
- 循衣摸床
- 手足汗
- 大便秘结
- 寒热往来
- 目眩口苦
- 耳聋
- 胁满痛
- 呕吐
- 盗汗
- 头汗
- 腹满痛
- 自利
- 咽痛
- 目不明
- 烦躁
- 不能言及言语难出
- 厥逆
- 脏厥蛔厥
- 舌卷囊缩
- 脏结
- 除中
- 呃逆
- 坏病
- 合病并病
- 百合病
- 狐惑
- 阳毒阴毒
- 动气
- 两感
- 阴阳易
- 瘥复
- 感病善后法
- 选案
- 卷四·伤寒析疑
- 卷五·杂证汇参
- 卷六·杂证汇参
- 卷七·杂证汇参
- 卷八·杂证汇参
- 卷九·杂证汇参
- 卷十·杂证汇参
- 卷十一·杂证汇参
- 卷十二·杂证汇参
- 卷十三·女科原旨
- 卷十四·幼科集要
- 卷十五·痘疹精华
- 卷十六·方药备考
- 方论
- 内经方论
- 伤寒方论
- 桂枝汤
- 麻黄汤
- 葛根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十枣汤
- 五苓散
- 诸泻心汤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 旋复代赭石汤
- 桂枝人参新加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 大、小陷胸汤丸
- 桃仁承气汤、抵当汤
- 瓜蒂散、栀豉汤
- 白虎汤
- 三承气汤
-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 小柴胡汤、乌梅丸
- 大、小柴胡汤
- 柴胡桂枝汤
- 柴胡加芒硝汤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理中汤、四逆汤
- 诸四逆汤
- 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 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
- 附子汤
- 真武汤
- 黄连阿胶汤
- 猪苓汤
- 复脉汤
- 建中汤
- 杂证方论
- 四君子汤
- 四物汤
- 十全大补汤
- 人参养营汤
- 补中益气汤
- 归脾汤
- 八味丸
- 六味丸
- 肾气丸
- 左、右归饮
- 圣愈汤
- 附、术附、参附三汤
- 四神丸
- 滋肾丸
- 逍遥散
- 越鞠丸
- 平胃散
- 枳术丸
- 参苓白术散
- 二陈汤
- 温胆汤
- 金水六君煎
- 防风黄 汤
- 升阳益胃汤
- 麻桂饮、大温中饮
- 理阴煎、回阳饮
- 防风通圣散
- 败毒散、羌活汤
- 大顺散
- 生脉散
- 大、小甘露饮
- 犀角地黄汤
- 导赤散
- 泻白散
- 清燥救肺汤
- 温肺汤
- 人参清肺汤、人参定喘汤、人参泻肺汤
- 麦门冬汤
- 地骨皮饮
- 更衣丸
- 备急丸
- 大黄 虫丸
- 药略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