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

《医述》书籍目录

经义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干,不可内食。(《素问》)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足少阴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灵枢》)

哲言

凡《经》言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天气闭塞也;云咽痛、嗌痛者,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地气闭塞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谓咽喉俱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孙一奎)

喉有二管∶一为气管,一为食管。食管在前,气管在后。人有自刃而不死者,伤食管而未伤气管也,故食管在前。气管上通于鼻,人方食时,气无不通,非食急未有呛入气管者。以鼻吸之,食急呛入者,仍归食管,故气管在后。(《医参》)

喉者,候也;咽者, 也。咽接三脘以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脏以系肺,故以之候气。气喉谷咽,皎然明白。(《得效方》)

咽与喉,会厌与舌,四者同在一门,其用各异。喉以纳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纳食,故咽气通于地。会厌管乎其上,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 ,则会厌能闭其喉。四者更相为用,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

○热气上行,结薄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蛾,是谓乳蛾,有双、单之分。其比乳蛾差小者,名曰闭喉。热结于舌下,复生小舌者,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者,名曰木舌胀。热结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痹。暴发暴死者,名曰走马喉痹。八种之名虽详,一言可了,曰火。微者以咸软之,甚者以辛散之,其最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张子和)

咽喉之病,有单乳蛾、双乳蛾、单喉痹、双喉痹、缠喉风、急喉痹、悬雍垂、梅核气、尸咽、谷贼、骨鲠、咽痛、咽疮。

○悬雍生于上 ,虽无关于咽喉,所以暴肿者,亦热使然也。

○尸咽者,阴阳不和,脾肺风热,毒瓦斯壅盛不通,致令尸虫发动,上蚀于喉,或痒、或痛,与伤寒狐惑同,当参考。

○谷贼者,谷芒强涩,人误食之,滞于咽门,遂令刺肺。若不急治,亦能杀人。(《仁斋直指》)

补编

喉证∶治实之法,先宜发散,次宜清凉,或涌导痰涎,或针刺出血;治虚之法,须遵《内经》从治之旨,徐徐频与。(《医学正传》)

喉痛治法,视火之微甚∶微则正治,甚则反治。撩痰、出血,随宜而施,或针手大指少商出血。若肿达于外,必外敷药。有表证者,宜甘、桔、荆、防、羌活,表而出之。不恶寒者,可用酸味吹喉取痰,常以鹅翎蘸米醋搅咽中,摘出其痰。若乳蛾肿甚者,先以小刀就蛾上刺出其血,再用牙硝吹点,以退火邪。内服如射干青黛、甘、桔、栀、芩、恶实大黄之类,以散上焦之热。外敷如生卜、韭根伏龙肝之类。若咽疮白者多涎、赤者多血,大率与口疮同例。用蔷薇根皮、黄柏青黛煎含细 亦妙。(《推求师意》)

《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之脉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也。夫二经之脉,并络于喉,故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即所谓喉癣、喉风、喉蛾等类是也。推原十二经,惟足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咽喉。然《内经》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者,盖以君、相二火独胜,则热且痛也。历考咽喉汤方,皆用辛散、咸软,去风痰、解热毒为主。如元参升麻汤、圣济透关散,及玉钥匙如圣散普济消毒饮,皆急于治标而缓于治本耳。又考仲景《伤寒论》咽喉生疮等证,每用甘草桔梗半夏散及汤。一为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以致咽喉生疮,不能出声,故以半夏之辛滑,佐鸡子清利窍通声,使以苦酒入阴,劫涎敛疮。桂枝解肌,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开发。而半夏治咽痛,可无燥津、涸液之患也。一为阴火上结而为咽痛,故用甘草甘凉泄热,功在缓肾急而救阴液,佐以桔梗,开提足少阴之热邪也。若肾液下泄,不能上蒸于肺,致络燥而为咽痛者,又有猪肤一法,润燥、解热、缓中,使其阴阳协和而后愈,是固本而兼治标者也。他如风火上郁,阴亏脉数而痛者,又有辛凉清上诸法。咽喉紧痹,气热而痛者,则清肺泻热。情志郁勃,相火上炎而痛者,则降气开郁。肾液下亏,肝阳上越而痛者,宗钱氏六味汤。阴阳交虚,龙相上灼而痛者,宗仲景猪肤法。(《临证指南》)

凡单、双乳蛾,若毒未甚、脓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若势甚者,必须砭出其血,此因其急,不得已而用之也。

○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咽喉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

○阴虚喉痹,其证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脉无神,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火甚者,宜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火微者,宜六味地黄汤一阴煎。若因思虑焦劳,兼动心火者,宜二阴煎

○格阳喉痹,由于无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察其证,则上热下寒,全非火象。诊其六脉微弱,全无滑大之意,速用镇阴煎为上,八味地黄汤次之。

○喉癣者,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其证满喉生疮,红痛,久不能愈。此水亏虚火证也,宜用前阴虚喉痹之法治之。

○瘟毒喉痹,乃天行之气。其证咽痛、项肿,此湿热壅盛,最凶之候。宜清诸经之火,或泻阳明之热,当察缓急而治之。东垣普济消毒饮最妙。

○凡火壅于上,食物之类,最宜悉尼浆、绿豆饮,或萝卜汁和以清泉,少加元明粉,搅匀徐饮,既可消痰,亦可清火。(张景岳)

喉痛皆少阴病,但有寒、热、虚、实之分。少阴之火,直如奔马,逆冲咽喉,郁结不舒,或肿、或痛,证必内热、口干、面赤,痰涎涌上,脉数无力。盖缘肾水亏损,相火无制而然。须用六味地黄汤,加门冬、五味大剂服之。又有元阳亏损,无根之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者,须用八味丸煎汤冷冻饮料,引火归元。此正褚氏所谓上病疗下也。人之咽喉如曲突,曲突火炎,若以水自上灌下,突曝烈矣。惟灶床下以盆水映之,上炎即熄。

此上病疗下之一验也。

○又有急喉痹,其声如 ,痰如曳锯,为肺绝之候,速煎独参汤救之,迟则不及。(《赵氏医贯》)

喉痛之证,挟风火者十居八、九。若骤以滋腻酸敛之剂投之,百不一生。如辛酉壬戌患喉痛者,十人有五,不但服温燥之药者立毙,即用清凉药中少加重浊者,尚且不救。余治愈百人,皆辛寒清淡疏散之品。若根据此法,无一活矣。(《医贯砭》)

凡治喉痹,非吐不可。如胆矾石绿之类为末,薄荷汁入醋调,以鸡翎蘸药,送入喉内,徐徐引痰吐出为佳。(《东医宝鉴》)

痹者,闭也。咽喉闭结,汤药不通。有形之物,已难下咽,必取无形之气,从鼻而入。用巴豆压油纸上,取油纸捻成条子,点灯吹灭,以烟熏鼻,使口鼻流涎,牙关自开。(《名医类案》)

悬雍谓之帝钟。肿而下垂,有长数寸者,名帝钟风。宜用吹药,不可针,针破杀人。(《得效方》)

咽痛,诸药不效,乃鼻中生一红丝,悬一黑泡如樱,垂至咽门用杜牛膝根,入醋同捣汁,滴鼻内,丝断珠破,其痛立已。(罗谦甫)

凡治鲠法,皆以类推。如鸬 治鱼鲠,磁石治针鲠,发灰治发鲠,虎骨治骨鲠,各从其类也。(《三因方》)

兽骨鲠,将狗倒吊,取涎咽下,骨化如神。狗善食骨也。(《万病回春》)

误吞稻、麦芒在咽,取鹅涎咽之即下。鹅能食谷也。(《医学纲目》)

选案

王子周岁,其母以一铁钉与之玩弄,吞入喉间。其父号呼求救,余闻啼声,曰∶钉下咽矣。索方无计,乃阅本草,见所载曰∶铁畏朴峭。遂用磁石一钱,朴硝二钱,研末,以猪油加蜜,调与服之。解物如芋,润滑无棱,药护其外,钉在其中。盖硝非磁石,不能使药附钉∶磁石非硝,不能逐钉速出。非油无以润,非蜜未必服。合是四者,则着者着,逐者逐,润者润,同功合力,裹护而出矣。

○王蓬雀患喉痹,头面浮大,喉颈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痛甚,坐而不卧者累日矣。脉则细数微弱,言则声微不振,所服芩、连、栀、柏。此盖以伤阴而起,复为寒凉所逼,以致寒盛于下,格阳于上。水饮难入,尤畏烦热。余曰∶危哉!与镇阴煎井水浸冷,徐徐咽之。过宿,头项肿痛,尽消如失。(张景岳)

附方

缠喉风救急方 咽喉两旁,块肿如卵,气塞痰鸣,证在危急。用杜牛膝粗根两许,勿经水,捣汁和醋,鸡毛蘸搅喉中,涎出自消。后吹人中白冰片。如牙关紧闭,和人乳捣汁,滴入鼻内。有用石 蓄根,和乳捣汁滴鼻,效同。

又方 京师一医,持秘方治喉痹,获利甚广。偶为翁曙公识破。其方惟用拭面肥皂金箔为衣,灌吐稠痰,危证立苏。

又方 治喉痹乳蛾。用壁钱窝一个,拔病者发一根缠定,灯上以银簪挑烧,存性为末,吹患处,立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述》书籍目录
  1. 咽喉《医述》
  2. 咽喉《续名医类案》
  3. 咽喉《证治准绳·幼科》
  4. 咽喉《医宗金鉴》
  5. 咽喉《证治准绳·幼科》
  6. 咽喉《医学纲目》
  7. 咽喉《张氏医通》
  8. 咽喉《经络考》
  9. 咽喉《证治准绳·杂病》
  10. 咽喉《经验麻科》
  11. 咽喉《临证指南医案》
  12. 咽喉《中医词典》
  13. 咽喉《医碥》
  14. 咽喉《四圣心源》
  15. 咽喉《医碥》
  16. 咽喉《景岳全书》
  17. 咽喉《张聿青医案》
  18. 咽喉《中医名词词典》
  19. 咽喉《古今医鉴》
  20. 咽喉《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1. 咽喉《万病回春》
  22. 咽和喉的解剖步骤与方法《人体解剖学》
  23. 咽喉《古今医案按》
  24. 咽鼓管检查法《耳鼻咽喉外科学》
  25. 咽喉《证治汇补》
  26. 咽鼓管的功能《生理学》
  27. 咽喉《卫生易简方》
  28. 咽鼓管《人体解剖学》
  29. 咽喉《医学摘粹》
  30. 咽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31. 咽喉《医学摘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