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口

《医述》书籍目录

痢疾不纳食,或汤药入口随即吐出者,俗名噤口。有因邪留,胃气伏而不宣,脾气涩而不布,故呕逆而食不得入者;有阳气不足,胃中宿食因之未消,则噫而食卒不下者;有肝乘脾胃,发呕,饮食不入,纵入亦反出者;有水饮所停,气急而呕,谷不得入者;有火气炎炽,内格呕逆而食不得入者;有胃气虚冷,食入反出者;有胃中邪热,不欲食者;有脾胃虚弱,不欲食者;有秽积在下,恶气熏蒸而呕逆,食不得入者。当各从其所因以为治。(《证治准绳》)

痢疾不纳饮食,谓之噤口,须以脉证辨之。如脾胃不弱,头疼心烦,手足温热,未尝多服凉药者,此乃毒气上冲心肺,所以呕而不食,宜用败毒散陈仓米、姜、枣。若脉微弱,或心腹膨胀,手足厥冷,初病不呕,因服涩药及寒凉太过,以致闻食先呕者,此乃脾胃虚弱,宜用山药一味,锉如豆大,半炒半生,同为末,饭饮调下;或参苓白术散亦可。(《永铃类方》)

噤口,虽属脾虚,亦热闭胸膈所致。用木香失之温,山药失之闭,惟参苓白术散菖蒲,米饮下,胸次一开,自然思食。(汪 庵)

噤口痢,乃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以致胃口闭塞;亦有误服涩热之药,而邪气停于胃口者。用人参石莲子等分煎服,虚热即开。黄连苦降,不能开提,非胃虚所宜,不敢取用。(喻嘉言)

莲子,真者绝无。余常以藕汁煮熟,稍加糖霜频服,兼进陈米稀糜,调其胃气,必效。

○久痢不食,胃气告匮,最为危候。较之初起噤口,尚有浊气可破,积沫未驱者,迥乎不同。非大补胃气,不能开之,宜独参汤略加陈皮缓缓调补,但得胃气一转,饮食自进。如茯苓之淡渗,木香之耗气,葛根之行津,皆当屏去。(《张氏医通》)

噤口,乃痢疾危候,自古鲜有明辨。观丹溪云∶噤口者,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煎汁,但得一呷,下咽便好。人不知此,多用温药甘味,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但不知噤口之辨,其义最微,岂皆胃口热甚,而总以黄连可治乎?盖噤口者,以食不得入,虽亦有实热证,而惟脾胃虚寒者居多。若因食积胃中者,其胸腹必有胀满,或见硬痛,此当行滞去积,积滞去而食自入。有因火郁胃中者,其脏腑必多炽热,或脉见洪数,此当泻邪去热,邪热去而食自入。凡此者,皆以邪蓄于中,乃噤口之实证也。然实证无几,而近之病者,每察其胃口,则多无胀满;察其火邪,则亦非实热,但见其有出无入,而胃口日穷,精神日败。盖既无胀满,本非积也;又无真热,本非火也。无积无火,而食不能入,其故何也?以脏气不能容受也。一由脾气之弱,或呕恶吞酸,恶闻食气,而泛泛不安;或饥不能食,而枵枵待困,此以中焦不运,故食不能入,责在脾也。一由肾气之弱,故命门不能暖,则大肠不能固;小肠不能化,则胃气不能行,此以下焦失守,而化源无主,责在肾也。欲健中焦,非参、术、干姜甘草之属不可;欲实下焦,非熟地、桂、附、吴萸之属不可。脾肾强而食自入。余之活人于此者,不胜纪矣。(张景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述》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述》书籍目录
  1. 噤口《医述》
  2. 噤口《医学入门》
  3. 噤口《竹林女科证治》
  4. 噤口《医宗金鉴》
  5. 噤口《幼科心法要诀》
  6. 噤黄候《诸病源候论》
  7. 噤口《慈幼新书》
  8. 噤候《诸病源候论》
  9. 噤口撮口脐风论《婴童类萃》
  10. 噤风风噤口噤(胎症)《冯氏锦囊秘录》
  11. 噤口痢《时病论歌括新编》
  12. 噤风撮口脐风第三问《婴童百问》
  13. 噤口痢《中医名词词典》
  14. 噤风撮口脐风《保婴撮要》
  15. 噤口痢《时病论歌括新编》
  16. 噤风撮口脐风《张氏医通》
  17. 噤口痢《中医词典》
  18. 噤风《陈氏幼科秘诀》
  19. 噤口痢《医宗金鉴》
  20. 噤风《寿世保元》
  21. 噤口痢《证治准绳·幼科》
  22. 噤风《证治准绳·幼科》
  23. 噤口痢《医学衷中参西录》
  24. 噤风《医述》
  25. 噤口痢《明医指掌》
  26. 噤风《中医词典》
  27. 噤口痢《推拿抉微》
  28. 《中医词典》
  29. 噤口痢《时病论》
  30. 禁咒治病法《冷庐医话》
  31. 噤口痢《儿科萃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