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疟
疟用截药,不可太早,截早则邪气闭塞而成坏证。又不可太迟,截迟则元气衰惫而成怯证,当在三、四发截之为好。(《万病回春》)
截疟之法,方固不少,若以愚见,并及治验,则未尝藉于截也。盖有邪者邪去则愈,若散邪既透,则但收拾元气,气复即愈,能于邪正之间,得其攻补之宜,此截之最善者也。至于截疟诸方,虽不可执,亦不可无,第有效于此,而不效于彼者,亦以人之气血阴阳,各有不同故耳。故凡截药,当察人之强弱,酌而用之,庶乎得效。然亦惟轻者易截,而重者不易截也。(张景岳)
脉候
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金匮》)
选案
熊丹孚病疟半年,诸药莫止,羸惫殊甚。诊曰∶正极虚矣,安可复投疟门药乎?命取人参二两,配合补中益气汤,加熟地、五味子、山萸、山药浓煎服之,顿觉精神壮旺,疟鬼不知逃去无何有之乡矣。丹孚乃曰∶昨日犹服常山截疟饮,寒热益甚,先生之术是何神也?予笑而不答。(程华仲)
一女年二十,初冬时,每日薄暮,发寒战一、二时,半夜后,寒战益甚,屡药不效。诊左关脉沉弦,余皆平弱,此牝疟也。由郁久兼受寒气客于肝脏,肝主筋与血,寒凝则血脉不和,故战栗而筋脉动摇。《经》云∶肝病者日晡甚,是以薄暮而发也。药用芎、归、白芍、天麻、醋炒柴胡、香附、吴萸、肉桂、炮姜,一服即愈。(《医验录》)
程结先子病疟,每日辰时大寒,午后大热,热即厥,直视不能出声,颏脱,涎涌,日流数升,至丑时始汗解,饮食不进,昏冒几绝。予往视之,皆诛伐太过所致也,值医者在,予谓此为何证?曰∶此肝疟也,肝疟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予笑曰∶据子述经言,当得通脉四逆矣,何用前药?予诚不识此为何病,但知其虚甚耳,请先救人后治病。是夜用人参一两,黄 二两,炮姜三钱,比晓熟地、桂、附并进,次日辰时疟不复发。此缘劳役过度,寒热往来,医认为疟,发散寒凉,重虚其虚,非峻补气血,何由得生?
○方虎病三阴疟四年,服过人参几十斤,年久病深,形肉尽脱,饮食不进,每觉气从左胁上冲,烦乱欲脱,重用桂、附、芍药、地黄,养营逐翳。冬至日,正发期,遂不至。(《己任编》)
陈眉公三日疟,浃岁未瘥,素畏人参。诊其脉,浮濡沉弱,此营卫俱衰,故延久不已。谓曰∶素不服参者,天畀之丰也。今不可缺者,病魔之久也。试服钱许,口有津生,腹无烦满,遂以人参一两,首乌一两,煎成入姜汁少许,一剂势减,再剂遂截。(李士材)
有二男子,各得 疟三年,俱发于寅申巳亥日。一人昼发,发于巳而退于申;一人夜发,发于亥而退于寅.昼发者乃阴中之阳病,宜补气解表,与小柴胡汤倍人参加白术、川芎、陈皮。夜发者为阴中之阴病,宜补血疏肝,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青皮。
各与十帖,加姜枣煎,于未发前二时,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医学正传》)
及门鲍北山患三日疟,经九十日未脱,因思左传齐候 遂 ,注云∶自三日一发至十日一发皆名 。考本草专治 疟,莫如葳蕤(俗名玉竹),每日浓煎三两,分三次服,半月断根。此方传治多人,志之以俾济世。(《医参》)
附方
燮理丸 日蚀之时,用灰面若干,清水和成,对日为丸,晒干收贮听用。此阳中有阴,阴阳既分,疟有不愈者乎?试剖丸中则空,是其验也。
五方丸 疟来多发,邪势已衰,用此截之。青黛五钱、辰砂一钱、桂心五钱、白凡五钱、白芷三钱、巴霜三钱、黑附子三钱、麝香一钱、硫黄五钱、雄黄三钱。各研为末,用五色纸分包,端阳午时,按方位摆就,焚香一炷,取五姓粽捣丸如桐子大,辰砂为衣,日中晒干。疟发之日,早一、二时用新绵裹塞鼻内,男左女右,勿经妇人手。
- 截疟《医述》
- 截疟《中医词典》
- 截疟《证治准绳·幼科》
- 截疟《医学集成》
- 截疟丹《扁鹊心书》
- 截疮散《外科传薪集》
- 截疟丹《外科传薪集》
- 截赤眼方《儒门事亲》
- 截疟七宝《汤头歌诀》
- 截肠怪症《奇效简便良方》
- 截疟七宝散《时病论歌括新编》
- 截肠怪病《奇方类编》
- 截疟七宝饮《医方考》
- 截肠《中医词典》
- 截疟七宝饮《医方论》
- 截《中医名词词典》
- 截疟神方(仪征杨赓起军门家传秘方屡验多人)《回生集》
- 睫毛倒入《急救广生集》
- 截疟丸《外科传薪集》
- 睫毛《中医词典》
- 截疟饮《冯氏锦囊秘录》
- 睫(睫毛)《中医名词词典》
- 截伤寒《是斋百一选方》
- 睫《中医词典》
- 截瘫《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捷要灸法(医学入门)《针灸大成》
- 截瘫病人的家庭护理《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捷妙丹《重楼玉钥》
- 截痫法《幼幼新书》
- 捷方《痰火点雪》
- 截瘴丸《瘴疟指南》
《医述》
- 作者:程杏轩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14年
- 自序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凡例
- 卷一·医学溯源
- 卷二·医学溯源
- 卷三·伤寒提钩
- 伤寒提钩
- 经义
- 伤寒有三说
- 脉法
- 传经
- 传足经不传手经
- 看目
- 辨舌
- 按胸腹
- 察形体
- 验二便
- 阳经分经腑
- 阴经分传中
- 太阳经腑病
- 阳明经腑病
- 三阴热病
- 表里虚实
- 表里分治
- 里中之里
- 阳证似阴
- 阴证似阳
- 凭脉不证书
- 证书不凭脉
- 脉证不同
- 伤寒无补法辨
- 汗出不彻有三义
- 伤寒三表法
- 补中散表法
- 寒中散表法
- 汗有六要五忌
- 房室非阴证辨
- 饮食宜忌
- 治法要略
- 五法大旨
- 六经禁例
- 六经正义
- 太阳提纲
- 阳明提纲
- 少阳提纲
- 太阴提纲
- 少阴提纲
- 厥阴提纲
- 恶寒
- 恶风
- 发热
- 恶寒发热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身重
- 面赤
- 喘
- 无汗
- 自汗
- 战汗
- 筋惕肉
- 协热利
- 结胸痞气
- 蓄血
- 衄血
- 发黄
- 目痛鼻干
- 唇焦漱水不欲咽
- 不得眠
- 潮热
- 口渴
- 狂乱
- 如狂
- 谵语郑声
- 循衣摸床
- 手足汗
- 大便秘结
- 寒热往来
- 目眩口苦
- 耳聋
- 胁满痛
- 呕吐
- 盗汗
- 头汗
- 腹满痛
- 自利
- 咽痛
- 目不明
- 烦躁
- 不能言及言语难出
- 厥逆
- 脏厥蛔厥
- 舌卷囊缩
- 脏结
- 除中
- 呃逆
- 坏病
- 合病并病
- 百合病
- 狐惑
- 阳毒阴毒
- 动气
- 两感
- 阴阳易
- 瘥复
- 感病善后法
- 选案
- 卷四·伤寒析疑
- 卷五·杂证汇参
- 卷六·杂证汇参
- 卷七·杂证汇参
- 卷八·杂证汇参
- 卷九·杂证汇参
- 卷十·杂证汇参
- 卷十一·杂证汇参
- 卷十二·杂证汇参
- 卷十三·女科原旨
- 卷十四·幼科集要
- 卷十五·痘疹精华
- 卷十六·方药备考
- 方论
- 内经方论
- 伤寒方论
- 桂枝汤
- 麻黄汤
- 葛根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十枣汤
- 五苓散
- 诸泻心汤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 旋复代赭石汤
- 桂枝人参新加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 大、小陷胸汤丸
- 桃仁承气汤、抵当汤
- 瓜蒂散、栀豉汤
- 白虎汤
- 三承气汤
-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 小柴胡汤、乌梅丸
- 大、小柴胡汤
- 柴胡桂枝汤
- 柴胡加芒硝汤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理中汤、四逆汤
- 诸四逆汤
- 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 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
- 附子汤
- 真武汤
- 黄连阿胶汤
- 猪苓汤
- 复脉汤
- 建中汤
- 杂证方论
- 四君子汤
- 四物汤
- 十全大补汤
- 人参养营汤
- 补中益气汤
- 归脾汤
- 八味丸
- 六味丸
- 肾气丸
- 左、右归饮
- 圣愈汤
- 附、术附、参附三汤
- 四神丸
- 滋肾丸
- 逍遥散
- 越鞠丸
- 平胃散
- 枳术丸
- 参苓白术散
- 二陈汤
- 温胆汤
- 金水六君煎
- 防风黄 汤
- 升阳益胃汤
- 麻桂饮、大温中饮
- 理阴煎、回阳饮
- 防风通圣散
- 败毒散、羌活汤
- 大顺散
- 生脉散
- 大、小甘露饮
- 犀角地黄汤
- 导赤散
- 泻白散
- 清燥救肺汤
- 温肺汤
- 人参清肺汤、人参定喘汤、人参泻肺汤
- 麦门冬汤
- 地骨皮饮
- 更衣丸
- 备急丸
- 大黄 虫丸
- 药略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