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少阴证虚劳(脑血管硬化、美尼尔氏综合症)
李××,女,48岁。成都某厂家属。
【病史】患头痛,眩晕约十年。1971年3月,病情逐渐加重,经常昏倒,头晕如天旋地转,并发展到头项及四肢僵直,俯仰伸屈不利,身觉麻木,一年中有半载卧床不起。1974年6月专程赴西安某军医院,经内科、骨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硬化”及“美尼尔氏综合症”。后转回成都,病情未见好转。同年11月前来就诊。
【初诊】已卧床不起,神志不清,心悸气喘,呼吸困难,头剧痛频繁,自觉似铁箍紧束,昏眩甚则如天地旋游。头项强硬,手足厥冷,全身浮肿,不欲食,三天来只略进少许流质。两手麻木,感觉迟钝,小便短少,大便先秘后溏。经期紊乱,每月三、四次,色暗黑,血块甚多。面色苍白,眼胞双颧浮聃,,眼圈乌黑,舌质暗淡,苔白滑浊腻,脉微细。此证属太少二阴,脾肾阳虚日甚,已成虚劳。法宜调阴阳,利气化,’逐水饮,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予汤主之。
处方
桂枝10克 生姜60克 甘草30克 大枣30克 麻黄10克 辽细辛6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三剂
【二诊】上方服三剂,神志渐清,头剧痛减,可半卧于床,原方再服八剂。
【三诊】身肿、手麻稍有好转,神志已清;仍头痛眩晕。肢体尚觉沉重,稍动则气喘心累。苔腻稍减,病有转机;唯阳气虚弱,阴寒凝滞已深。方药虽对证,力嫌不足。原方附子加重至120克 ;另加干姜、炮姜各60克,以增强温经散寒,祛脏腑痼冷之效。
连进十剂,头痛、眩晕著减,可起床稍事活动。原方附子减至60克,去干姜、生姜,再服十剂。
【四诊】头痛止,尚有轻度眩晕。活动稍久,略有心悸气喘。浮肿已不明显,头项及四肢强直感消失,四肢渐温,食纳增加,诸证显著好转。但痼疾日久,脾肾阳虚已甚,须进而温中健脾,扶阳补肾,兼顾阴阳,拟理中汤加味缓服。
处方
党参30克 干姜30克 炒白术20克 炙甘草2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茯苓20克 菟丝子30克 枸杞20克 鹿角胶30克(烊) 龟板胶30克(烊) 上肉桂12克(冲服)
服上方月余病愈。1979年12月25日追访:患者谈到治病经过,精神振奋,五年来病未复发,并承担全部家务劳动,身体如常。
【按语】此例迁延日久,病情复杂,酿致沉疴,而出现多种衰弱证候,故病属虚劳。按六经辨证,其手足厥冷,心悸神靡,食不下而自利,舌淡苔白,实为太阴、少阴同病,一派阴气弥漫。进而剖析,头目昏眩,痛如紧捆;全身浮肿,上肢麻木不仁;自利稀溏。此为阴气上腾,阳气下陷,阴阳相隔,气血无所统制,水饮搏于气,壅滞于周身,《金匮要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原主“气分,心下坚……水饮所作”。尤怡注:“气分者,谓寒气乘阳气之虚而病于气也”。
“不直攻其气,而以辛甘温药行阳以化气”。工藤球卿云:曾用此汤治多种气血虚损坏病,每获奇效……。据金匮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故拟用此方也(《方函口诀》引)。今变通用于本例,以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之理,温养营卫,行阳化气,助阳化饮,发散寒邪,诸证自当迎刃而解。

- 太阴少阴证虚劳(脑血管硬化、美尼尔氏综合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少阴证痉病《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少阴证嘴眼畸形《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少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湿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太阴少阴证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阴湿土《四圣心源》
- 太阴伤寒《轩岐救正论》
- 太阴湿土《医学摘粹》
- 太阴蹻《中医词典》
- 太阴四逆汤证《伤寒说意》
- 太阴篇正误《医宗金鉴》
- 太阴岁气病疏《内经博议》
- 太阴篇 计二方《伤寒恒论》
- 太阴提纲《医述》
- 太阴篇《伤寒医诀串解》
- 太阴头痛《中医词典》
- 太阴脾脏热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太阴为开《中医词典》
- 太阴脾脏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太阴问答二《伤寒寻源》
- 太阴脾脏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太阴问答一《伤寒寻源》
- 太阴络《中医词典》
- 太阴新法《伤寒指掌》
- 太阴利的特点《思考中医》
- 太阴玄精《证类本草》
- 太阴开机病变《思考中医》
- 太阴玄精《本草图经》
- 太阴厥《中医词典》
- 太阴玄精石《本草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