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测定方法、标本处理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除了生理条件可引起酶测定值的变化外,还有其它一些非病理因素也会引起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变化。
(一)酶测定方法
酶测定方法大致经过三个历史发展阶段,50年代以前大都使用“固定时间法”,即让酶与底物作用一段固定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左右,然后停止酶反应,用光电比色测产物生成量或底物消耗量,从而计算出酶催化反应的平均速度。再据此按各作者自己定义的“单位”向临床报告测定结果。这些所报的单位往往在前面冠以作者的姓名命名,例如ALP根据不同测定方法就有金氏单位、鲍氏单位、国际单位等等。同一标本不同单位结果从表面数值看可以差异很大。如ALP上列三种单位参考值分别为3-13金氏单位,0-3鲍氏单位,20-80国际单位。
50年代中期,国际临床实验室开始采用“连续监测法”,就是习惯上所称的“动态法”。需要使用生化分析仪,可以测酶反应的初速度,其结果远比“固定时间法”所测平均速度准确,在高浓度标本时尤为明显。这样同一疾病患者用两种方法所测酶的结果并不一定平行一致。在疾病急性期,用新法测定结果增加倍数常明显超过老法。例如在肝炎用赖氏法测ALT很少超过参考值上限的十倍。改用新法,在肝炎急性期可得到超过参考值上限数十倍乃至百倍以上的结果,由于后者结果和临床病理变化相一致,结果准确。目前在发达国家中,新法已几乎取代了老法,我国也已开始广泛应用新法。本书各论在讨论各种疾病酶变化时,将主要根据新法加以叙述。用新法也就是“连续监测法”所得结果,目前已基本统一使用1964年国际生化协会所规定的国际单位(IU):即以每分钟能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1个国际单位。如表示血清中酶浓度多以U/L表示之,即IL标本(血清)中含的酶量,我国医学界对此表示方法已经熟悉习惯。我国现在规定SI制为计量的法定单位,SI制的酶单位为Katal,即每秒能催化1总分子底物的酶量为1个Katal,此单位不仅我国医学家不熟悉,国际上应用不多,如有可能可同时用两种单位报告结果,或者注明转换系数,即1U=16.67μKatal。
但即使同使用连续监测法,同用IU/L报告结果,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仍可出现较大差异。这是因为上述二法是通过测酶催化速度来间接表示酶量高低,而酶催化的速度还受很多其它因素影响。首先是温度,在国际单位定义中并未规定测定温度,而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速,一般说每增加10℃,反应速度将增加一倍。因此同一标本、同一方法,在37℃所得结果将显著高于30℃。虽然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FCC)推荐30℃为酶测定温度,但临床实验室由于实验工作方便等因素,愈来愈多使用37℃。因此本书各酶测定参考值将以37℃所测结果为准,某些数据如在30℃测定将在结果后面用(30℃)表示。
除温度外,测定时条件的不同也可能引起结果明显差异。最突出例子是ALP测定,用二乙醇胺为缓冲液测出ALP结果比用氨基甲基丙烷为缓冲液的高2-3倍。又如在ALT测定时,如在底物中加入磷酸吡哆醛比不加者结果可增高20%-100%。正因为如此,为防止临床医生产生错觉,认为IU/L结果在国际上应一致。目前实验室常以U/L,而不以IU/L向临床报告。
总之,临床医师在分析酶测定结果(U/L)时应以给报告实验室的参考值为准,盲目套用文献结果或与其它实验室结果相比较,有可能得到不恰当的结论。
前面已提到从70年代以来,随免疫技术发展,出现利用酶的抗原性,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直接测定酶的质量。测定结果不是以U/L报告而是直接用ng/ml,μg/L等报告酶蛋白含量高低。如临床医师看到这样的报告,就可知道此时使用了最新的免疫学方法测酶,其临床意义有可能与前两种方法结果有差异。例如国外公认,同样测CK-MB,用免疫学方法所测结果诊断价值最高,此问题将在后专门叙述。
(二)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贮存
在实验室测定酶之前,标本还要经过采集、分离血清和贮存等一系列处理过程。而酶在血中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血液离开体内后,还会有一定变化。因此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起测定值变化。
采取血液标本时最容易引起实验室误差的是抽血不当,或者实验室急于分离血清,因此体外溶血。由于大部分酶在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明显,少量血细胞的破坏就有可能引起血清中酶明显升高。最明显例子是LD,红细胞中LD约为血清的100倍,这样,只要有轻度溶血,如1/100红细胞破坏,就足以使血清中LD升高一倍,常使原为正常的血清LD值超过参考值上限。其它如CK,虽然红细胞中无CK,但含有丰富腺苷酸激酶(AK),进入血清能使某些用“连续监测法”测定CK的值假性升高,红细胞中酶的干扰,不仅表现在溶血影响上,采血后如不及时将血清和血凝块分离,血细胞中酶同样可以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清,所以采血后1-2小时实验室必须及时离心,分离血清。
除非测定与凝血或纤溶有关的酶,一般都不采用血浆而采用血清作为测定标本。大多数抗凝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酶活性,例如EDTA为金属离子螯合剂,在去除Ca2+同时也去除其中Mg2+、Mn2+等离子,Mg2+是ALP、CK和5′-核苷酸酶(5′-NA)作用的激活剂,其它如草酸盐、枸橼酸盐乃至肝素都对一些酶有一定程度抑制。有必要时,可考虑使用肝素为抗凝剂,在常用抗凝剂中它对酶影响最小的。
酶蛋白不稳定,易失活,ACP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此酶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极不稳定,血液在37℃放置1小时,ACP活性可下降50%。大部分酶在低温中比较稳定,分离血清如不能及时测定,应放冰箱保存,表(7-3)是常用酶在不同温度情况下的稳定性。
从表7-3可看出-25℃将血清冻结并没有太大优点,相反有些酶如ALD、ALT在融冻时被破坏。有文献报道用液氧在-195℃贮存血清,常用酶如ALT、AST、ALP、CK、LD、GGT和AMY,在10个月活性变化不大。个别酶如LD在低温反而不如室温稳定,即所谓的“冷变性”。
表7-3 酶在不同温度储存的稳定性(活性变化小于10%)
酶 | 室温(25℃) | 冰箱(0-4℃) | 冰冻(-25℃) |
ALD | 2天 | 2天 | 不稳定※ |
ALT | 2天 | 5天 | 不稳定※ |
AST | 3天 | 1周 | 1月 |
ALP | 2-3天 | 2-3天 | 1月 |
GGT | 2天 | 1周 | 1月 |
CHE | 1周 | 1周 | 1周 |
LAP | 1周 | 1周 | 1周 |
CK | 1周 | 1周 | 1周 |
LD | 1周 | 1-3天 | 1-3天 |
ICD | 1天 | 2天 | 1天 |
AMY | 1月 | 7月 | 2月 |
LPS | 1周 | 3周 | 3周 |
ACP | 4小时¥ | 3天§ | 3天§ |
亚铁氧化酶I | 1天 | 2周 | 2周 |
(铜氧化酶) |
※酶不耐融化;
¥ 标本未酸化;
§标本加枸橼酸到pH5

- 测定方法、标本处理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临床生物化学》
- 测定方法《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测定方法的标准化《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侧子散《苏沈良方》
- 测定清除率的理论意义《生理学》
- 侧子酒《备急千金要方》
- 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生理学》
- 侧子酒《备急千金要方》
- 测定肾血流量《生理学》
- 侧子《本草图经》
- 测量脉搏的方法《基础护理学》
- 侧子《药性切用》
- 测量体温方法《基础护理学》
- 侧子《名医别录》
- 测量血压《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侧子《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测体温《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侧子《得配本草》
- 测压法《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侧子《本经逢原》
- 测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式《医学心理学》
- 侧子《证类本草》
- 测验法《医学心理学》
- 侧子《吴普本草》
- 测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医学心理学》
- 侧子《新修本草》
- 测验结果与脑病损的的侧性关系《医学心理学》
- 侧子《本草经集注》
- 策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生理学》
- 侧子《千金翼方》
- 策应《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蛋白质与临床诊断
-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
- 第二节 细胞骨架蛋白——组织特异性蛋白的鉴定及其意义
- 第三节 细胞调节因子
-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
- 第四章 血浆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 第五章 体液平衡紊乱
- 第一节 体液平衡及调节
- 第二节 血气分析
- 第三节 体液平衡紊乱
-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典型病例检验结果分析
- 第六节 体液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 第六章 钙磷镁与微量元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节 钙、磷代谢及其异常
- 第二节 镁代谢及其异常
-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第七章 诊断酶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 一、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 二、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 三、氨基转移酶(ALT,AST)及其同工酶
- 四、碱性磷酸酶(ALP)
- 五、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 六、淀粉酶(AMY)及其同工酶
- 七、酸性磷酸酶(ACP)及其同工酶
- 第三节 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四节 肝脏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八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验室检查
- 第九章 治疗药物监测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
- 第三节 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监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 第五节 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标本及预处理
- 第六节 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
- 第七节 需测定药物浓度进行监测的主要药物
-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
- 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
- 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 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 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 第十一章 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
- 第三节 肾功能不全的生化诊断及评价
- 第十二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三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十三章 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某些神经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三节 精神性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四节 神经、精神疾病生化诊断
- 第十四章 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十五章 遗传性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十六章 常用分析技术在临床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二节 电泳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离心技术的应用
- 第四节 层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五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十七章 血清酶定量的检测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酶活性测定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 第三节 酶活性测定条件的选择和限定
- 第四节 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
- 第十八章 诊断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
-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诊断技术
- 第四节 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的性能与应用
- 第一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类型
- 第二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评价与合理选用
- 第三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的方法
- 第二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评价
- 第一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建立
- 第三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的评价
- 第四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性能判断
- 第二十一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 第二十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数据的作用和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