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血浆蛋白质的正常参考值
上节中列举了一些血浆蛋白的正常参考范围,但必须指出这些数字是相对的。根据多个实验室选用的方法和蛋白质标准品有差异。
特别应提及,近年来许多评论家对“健康”与“疾病”个体正常值的界限提出了更有实用价值的新概念(参阅第二十二章)。除此之外,由于在蛋白质的测定中采用的标准品(基准物质)存在的问题更为复杂,使得各个实验室裼之间的参考值范围不易取得一致。卫生部检验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曾推行供应和采用公认的血浆蛋白质标准品,但尚未能普遍实现。混合血清标准或各个商品化的标准品也很难统一。因此,各家文献中列出的参考值有较大的变异。此点在建立方法学与质量控制中应予妥善处理。关于不同年龄、性别与个体间的差异,作以下几点归纳,可供参考。
(一)年龄组的变异
1.Gitlin等1975年发表了一个很详尽的新生儿和胎儿血浆蛋白成分的数值。以新生儿血浆蛋白浓度/成人血浆蛋白浓度相对比值来看,AFP、α2MG、α1AT浓度在新生儿期显著高于成人。Alb、纤维蛋白原、IgG与正常成人接近,其他各成分特别是IgM、IgA及C3、C4补体成分均偏低。
2.对8-95岁的年龄组分布调查有以下几点特征:
(1)Alb在50岁前保持稳定,50岁以后有下降趋势。
(2)α1酸性糖蛋白在男30岁、女40岁后有上升趋势。
(3)α1脂蛋白、α1AT40岁后有上升趋势。
(4)Hp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5)α2MG在40岁前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到老年时又略有上升。
(6)转铁蛋白在男性40岁后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趋势,女性则在30岁左右达高峰,以后亦逐步下降。
(7)IgA在出生前逐步上升,中年期达高峰。
(二)关于性别的差异
1.男性成人略高于女性的有Alb、α1-酸性糖蛋白、IgA等。
2.女性略高于男性成人的有α1脂蛋白、铜蓝蛋白、α2MG。在妊娠期明显增高的有铜蓝蛋白、转铁蛋白等。
(三)个体不同时期的差异及个体间的差异
Statland等1976年曾用同一方法测定个体24小时内及不同天内的血前浆蛋白水平的变异,并与人群间的变异相比较,获得的概念是个人不同时期的变异大大地小于人群间不同个体间的变异(表2-4)。因此提出用正常健康状态下本身的血浆蛋白质数值作为正常参考值更有效和合理。这一概念是否能通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而普遍地用于今后实际工作中去,尚待努力。
表2-4 五种血浆蛋白在个体内与人群间的差异
血浆蛋白 | 个体内不同时间的变异(CV%) | 不同个体间的变异(CV%) |
结合珠蛋白 | 9.5 | 71 |
α1-酸性糖蛋白 | 11 | 42 |
转铁蛋白 | 2.5 | 9 |
α1-抗胰蛋白酶 | 3 | 16 |
α2-巨球蛋白 | 3 | 17 |

- 关于血浆蛋白质的正常参考值《临床生物化学》
- 关于新药审批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医院药学》
- 关于医学的起源《中国医学通史》
- 关于探针的标记《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关于幽门螺杆菌《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间大气的圆运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中医刺灸》
- 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范围与中心《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关于诊断方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关于慢性咽炎证治的再讨论《名师垂教》
- 关于作者——彭奕竣医师《中医之钥》
- 关于辅助性肝移植的几个问题《临床肝移植》
- 关元《针灸大成》
- 关于Hp感染后胃溃疡的诊断《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关元《气功外气疗法》
-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
- 关元《中医词典》
- 关于“茶道”与“茶坊”《茶饮保健》
- 关元《针灸学》
- 关阴《中医词典》
- 关元上《中医词典》
- 关仪《中医词典》
- 关元俞《针灸大成》
- 关枢《中医词典》
- 关元俞《中医词典》
- 关泉廓《中医词典》
- 关元俞《针灸学》
- 关窍《中医词典》
- 关则不便、下窍、六腑《此事难知》
- 关前廓《中医词典》
- 关蛰《中医词典》
《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蛋白质与临床诊断
-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
- 第二节 细胞骨架蛋白——组织特异性蛋白的鉴定及其意义
- 第三节 细胞调节因子
-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
- 第四章 血浆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 第五章 体液平衡紊乱
- 第一节 体液平衡及调节
- 第二节 血气分析
- 第三节 体液平衡紊乱
-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典型病例检验结果分析
- 第六节 体液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 第六章 钙磷镁与微量元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节 钙、磷代谢及其异常
- 第二节 镁代谢及其异常
-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第七章 诊断酶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 一、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 二、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 三、氨基转移酶(ALT,AST)及其同工酶
- 四、碱性磷酸酶(ALP)
- 五、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 六、淀粉酶(AMY)及其同工酶
- 七、酸性磷酸酶(ACP)及其同工酶
- 第三节 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四节 肝脏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八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验室检查
- 第九章 治疗药物监测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
- 第三节 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监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 第五节 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标本及预处理
- 第六节 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
- 第七节 需测定药物浓度进行监测的主要药物
-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
- 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
- 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 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 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 第十一章 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
- 第三节 肾功能不全的生化诊断及评价
- 第十二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三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十三章 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某些神经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三节 精神性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四节 神经、精神疾病生化诊断
- 第十四章 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十五章 遗传性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十六章 常用分析技术在临床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二节 电泳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离心技术的应用
- 第四节 层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五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十七章 血清酶定量的检测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酶活性测定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 第三节 酶活性测定条件的选择和限定
- 第四节 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
- 第十八章 诊断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
-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诊断技术
- 第四节 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的性能与应用
- 第一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类型
- 第二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评价与合理选用
- 第三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的方法
- 第二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评价
- 第一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建立
- 第三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的评价
- 第四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性能判断
- 第二十一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 第二十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数据的作用和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