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法和标准品的分级
(一)方法的分级
临床生化成分的测定方法很多,根据其准确度与精密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级。
⒈决定性方法(definitive method)是指准确度最高,系统误差最小,经过详细的研究,没有发现产生误差的原因或在某些方面不够明确的方法,测定结果为“确定值”,与“真值”最接近。由于技术要求太高,费用昂贵,不直接用于鉴定常规方法的准确性,只用于发展及评价参考方法和标准品。
⒉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是指准确度与精密度已经充分证实的分析方法,干扰因素少,系统误差很小,与重复测定的随机误差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有适当的灵敏度、特异性、直线性及较宽的分析范围。这类方法应在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中应经常使用。但它主要应用于鉴定常规方法,评价其误差大小,干扰因素,并决定其是否可以被接受。它也用于鉴定二级标准品,为质控血清定值,也可用于评价商品试剂盒等。
⒊常规方法(routine method)常规方法的性能指标符合临床或其它目的需要,有适当的分析范围,而且经济实用。所谓偏差已知的方法是指准确度已经确定的方法,其准确度不明者称为偏差未知的方法。常规方法在作出评价以后,经有关学术组织认可,可以作为推荐方法。
临床化学方法之间关系可见图20-2。
图20-2 临床化学方法的关系图
(二)标准品的分级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将标准品(参考物)的定义暂定为:它的一种或几种物理或化学性质已经充分确定,被用于校正仪器或证实一种测定方法的物质,并将其分成三级。
⒈一级标准品一级标准品(原级参考物)是已经确定的稳定而均一的物质,它的数值已由决定性方法确定,或由高度准确的若干方法确定,所含杂质也已经定量。它可用于校正决定性方法,评价及校正参考方法以及为“二级标准品”定值。一级标准品都有证书,在美国由国家标准局(NBS)发给合格证书,并指明它的性质和有关数据。
⒉二级标准品二级标准品(次级标准品)或是纯溶液(水或有机溶剂的溶液),或存在于相似基质中。这类标准品可由实验室自己配制或为商品,其中有关物质的量由参考方法定值或用一级标准品比较而确定,主要用于常规方法的标化或为控制物定值。
⒊控制物控制物有冻干的或溶液,可以用适当的标准品(一级或二级)以参考方法定值,用于质量控制,不用于标化(除经准确定值者)。

- 方法和标准品的分级《临床生物化学》
- 方法的应用《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方法建立的原理确定《临床生物化学》
- 方东野两胁痛《孙文垣医案》
- 方法建立后的临床观察《临床生物化学》
- 方东野脊骨痛牵引胸腹皆痛《孙文垣医案》
- 方法建立时的条件选择《临床生物化学》
- 方导《中医词典》
- 方法类型和操作步骤《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方寸匕《中医词典》
- 方法选择的步骤《临床生物化学》
- 方萃岩翁乃郎跌后又患腹痛药伤胃气治验《程杏轩医案》
- 方法选择的要求《临床生物化学》
- 方萃岩翁公郎滑精证治《程杏轩医案》
- 方法学评价《临床基础检验学》
- 方丞《中医词典》
- 方法学性能标准及其制定《临床生物化学》
- 方成弗约之失《卫生宝鉴》
- 方法余论《医学读书记》
- 方差分析的意义《医学统计学》
- 方法总论《正骨心法要旨》
- 方差分析《预防医学》
- 方法总论《医宗金鉴》
- 方差(variance)和标准差《预防医学》
- 方法总论《伤科汇纂》
- 方灿侣翁腹痛蓄瘀脱血治愈并商善后法《程杏轩医案》
- 方古庵·附余暑论《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方补德《中医词典》
- 方古庵论《温热暑疫全书》
- 方本恭《中医词典》
- 方谷《中医词典》
《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蛋白质与临床诊断
-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
- 第二节 细胞骨架蛋白——组织特异性蛋白的鉴定及其意义
- 第三节 细胞调节因子
-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
- 第四章 血浆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 第五章 体液平衡紊乱
- 第一节 体液平衡及调节
- 第二节 血气分析
- 第三节 体液平衡紊乱
-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典型病例检验结果分析
- 第六节 体液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 第六章 钙磷镁与微量元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节 钙、磷代谢及其异常
- 第二节 镁代谢及其异常
-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第七章 诊断酶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 一、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 二、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 三、氨基转移酶(ALT,AST)及其同工酶
- 四、碱性磷酸酶(ALP)
- 五、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 六、淀粉酶(AMY)及其同工酶
- 七、酸性磷酸酶(ACP)及其同工酶
- 第三节 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四节 肝脏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八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验室检查
- 第九章 治疗药物监测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
- 第三节 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监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 第五节 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标本及预处理
- 第六节 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
- 第七节 需测定药物浓度进行监测的主要药物
-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
- 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
- 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 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 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 第十一章 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
- 第三节 肾功能不全的生化诊断及评价
- 第十二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三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十三章 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某些神经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三节 精神性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四节 神经、精神疾病生化诊断
- 第十四章 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十五章 遗传性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十六章 常用分析技术在临床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二节 电泳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离心技术的应用
- 第四节 层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五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十七章 血清酶定量的检测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酶活性测定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 第三节 酶活性测定条件的选择和限定
- 第四节 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
- 第十八章 诊断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
-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诊断技术
- 第四节 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的性能与应用
- 第一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类型
- 第二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评价与合理选用
- 第三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的方法
- 第二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评价
- 第一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建立
- 第三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的评价
- 第四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性能判断
- 第二十一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 第二十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数据的作用和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