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肾功能的调节
肾的功能在于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主要取决于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除了自身调节和肾神经调节外,还有球管反馈和血管活性物质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当肾脏的灌注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10.7-24kPa),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肾神经末梢主要分布在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及肾小管,刺激肾神经可引起入球、出球小动脉收缩,但对入球小动脉作用更为明显,导致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
球管反馈(tubuloglomerularfeedback,TGF)是指到达远端肾小管起始段NaCl发生改变,可引起该肾单位血管阻力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该反馈的感受部位为致密斑,效应器官主要为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高速灌流髓袢时,主要表现为入球小动脉收缩;低流量灌注时,入球、出球小动脉同时收缩。TGF的生理意义为在肾单位水平上,通过调节肾小球滤过率,使远端肾小管流量维持在一个狭小的变化范围内,以便对更远端的肾小管作更为精细的调节。
血管活性物质有血管紧张素、腺苷、前列腺素、激肽、心钠素、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可引起入球、出球小动脉收缩,GFR下降;腺苷为调节肾血管阻力的重要因素;前列腺素是在有血管紧张素和肾神经兴奋等缩血管作用因素存在时,产生增加,对抗缩血管引起的GFR下降;激肽(如缓激肽)可使肾血管扩张;心钠素主要使出球小动脉收缩,入球小动脉舒张,引起GFR的升高;内皮素具有很强的缩血管作用,主要产生于内皮细胞的多肽。内皮素可引起GFR的显著下降,还可与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相互作用,促使前列腺素、内皮细胞源性舒张因子(扩血管作用)和心钠素的分泌。
对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主要是神经和体液因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吸收水分和无机离子的调节功能,这在保证体内水和电解质和动态平衡、血浆渗透压及细胞外容量等的相对恒定均有重要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作用。抗利尿激素(ADH)是一种多肽,它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其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而分泌钾,有间接保水的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钾、钠浓度相对稳态和保存细胞外液的量。此外,还有血管紧张素、心钠素、甲状旁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 肾功能的调节《临床生物化学》
- 肾功能的改变《病理生理学》
- 肾功能试验《临床生物化学》
- 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生物化学诊断《临床生物化学》
- 肾功能衰竭《自我调养巧治病》
-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病理生理学》
- 肾寒《圣济总录》
- 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学》
- 肾寒气喘《傅青主男科》
- 肾功能变化《病理生理学》
- 肾寒吐泻心寒胃弱《傅青主男科》
- 肾疳《幼科心法要诀》
- 肾合骨《中医词典》
- 肾疳《儿科萃精》
- 肾合膀胱《中医名词词典》
- 肾疳《外科理例》
- 肾合膀胱《中医词典》
- 肾疳《证治准绳·幼科》
- 肾和输尿管的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 肾疳《医宗金鉴》
- 肾黄《中医词典》
- 肾疳《中医词典》
- 肾火《校注医醇剩义》
- 肾疳《中医名词词典》
- 肾火扶肝上冲《傅青主男科》
- 肾肝之部《中医词典》
- 肾火偏亢《中医词典》
- 肾肝虚眼黑暗《圣济总录》
- 肾积《中医词典》
- 肾风疝《中医词典》
- 肾及输尿管结石《泌尿外科学》
《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蛋白质与临床诊断
-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
- 第二节 细胞骨架蛋白——组织特异性蛋白的鉴定及其意义
- 第三节 细胞调节因子
-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
- 第四章 血浆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 第五章 体液平衡紊乱
- 第一节 体液平衡及调节
- 第二节 血气分析
- 第三节 体液平衡紊乱
-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典型病例检验结果分析
- 第六节 体液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 第六章 钙磷镁与微量元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节 钙、磷代谢及其异常
- 第二节 镁代谢及其异常
-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第七章 诊断酶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 一、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 二、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 三、氨基转移酶(ALT,AST)及其同工酶
- 四、碱性磷酸酶(ALP)
- 五、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 六、淀粉酶(AMY)及其同工酶
- 七、酸性磷酸酶(ACP)及其同工酶
- 第三节 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四节 肝脏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八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验室检查
- 第九章 治疗药物监测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
- 第三节 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监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 第五节 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标本及预处理
- 第六节 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
- 第七节 需测定药物浓度进行监测的主要药物
-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
- 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
- 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 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 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 第十一章 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
- 第三节 肾功能不全的生化诊断及评价
- 第十二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三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十三章 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某些神经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三节 精神性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四节 神经、精神疾病生化诊断
- 第十四章 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十五章 遗传性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十六章 常用分析技术在临床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二节 电泳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离心技术的应用
- 第四节 层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五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十七章 血清酶定量的检测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酶活性测定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 第三节 酶活性测定条件的选择和限定
- 第四节 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
- 第十八章 诊断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
-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诊断技术
- 第四节 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的性能与应用
- 第一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类型
- 第二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评价与合理选用
- 第三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的方法
- 第二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评价
- 第一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建立
- 第三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的评价
- 第四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性能判断
- 第二十一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 第二十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数据的作用和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