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抑癌基因
机体中有一类对正常细胞增殖起负调节作用的基因称为抑癌基因(表8-13)。当这类基因丢失、失活或变异时,往往会促使细胞失控而呈恶性生长。
表8-13 常见抑癌基因类肿瘤标志物
抑癌基因 | 染色体 | 相关肿瘤 |
RB | 13q14 | 视网膜母细胞瘤、骨肉瘤、乳腺癌、肺癌 |
WT1 | 11p13 | Wilms肿瘤 |
NF-1 | 17q11.1q | 神经纤维瘤 |
DCC | 13q21.3 | 结肠癌 |
P53 | 17q21-1q | 肺癌、结肠癌、胃癌 |
Erb-B-2 | 7p | 乳腺癌 |
(一)R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1986年Friend等成功地克隆了RB基因。RB基因定位于第13号染色体的13q14区,共有27个外显子,26个内含子,DNA长度约200kb。其编码的蛋白质产物为p110。
RB蛋白磷酸化为其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的主要形式,细胞G1/S其RB蛋白磷酸化受周期依赖性激酶cdk2调节。在肿瘤细胞中突变的RB蛋白失去了同核配体结合的功能。当机体发生肿瘤时,RB基因的主要变化形式有:缺失、突变、甲基化、表达失活及与病毒和细胞癌蛋白结合引起功能性失活。
⒈可用于RB基因检测的方法
⑴PCR-SSCP、DGGE、PCR-ASO及测序技术:检测点突变。
⑵PR-PCR、PCR。
⑶PCR-RFLP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⒉RB基因与肿瘤的关系
⑴RB基因突变约见于40%的视网膜母细胞瘤。
⑵RB基因还与成骨细胞肉瘤、软组织肉瘤、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食管癌及膀胱癌有关。
⑶近期研究表明RB基因还与卵巢癌有关。
(二)p53基因及其产物
1981年Crawford等发现了p53基因,并认为其为癌基因。以后Hinds、Finlay等通过研究发现传染了myc或ras癌基因的细胞中,若存在野生型p53基因,则出现生长抑制。因此提出p53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P53基因定位于第17号染色体17p13区,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编码39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即p53蛋白。p53的功能为转录因子,生物学功能为G1期DNA损坏的检查点。人类肿瘤中P53基因突变主要在高度保守区内,以175、248、249、273、282位点突变率最高,不同种类肿瘤其突变类型不同。另外p53变化形式还有缺失、基因重排与肿瘤病毒癌蛋白结合而失活。
⒈可用于p53基因检测的方法:同RB基因检测方法。
⒉p53基因与肿瘤的关系(表8-14)
表8-14 p53基因与肿瘤的关系
肿瘤类型 | 临床意义 |
乳腺癌 | 40%有p53突变,9%病人血清有p53蛋白 |
结肠癌 | 50%-86%表现p53突变 |
肺癌 | 45%-70%p53水平升高,57%的小细胞肺癌过度表达p53 |
食管癌 | 35%-44%有p53突变 |
肝癌 | 50%有p53点突变 |
膀胱癌 | 61%有p53基因突变 |
慢性髓性白血病 | p53表达的抑制调节造血细胞增殖 |
胃癌 | 37%的肿瘤有p53基因突变 |
非霍奇金淋巴瘤 | 61%病例有p53蛋白增加 |
宫颈癌 | <10%的病例有p53基因突变 |
甲状腺癌 | 约24%的肿瘤中有p53基因突变 |
神经纤维肉瘤 | 30%的肿瘤有p53基因突变 |
脑肿瘤 | <10%的肿瘤有p53基因突变 |
卵巢癌 | 50%的肿瘤有p53基因突变 |
骨肉瘤 | 33%-76%的肿瘤有p53基因突变 |

- 抑癌基因《临床生物化学》
- 异种排异反应《临床肝移植》
- 抑癌基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异种肝移植的前景《临床肝移植》
- 抑本《此事难知》
- 异种肝移植《临床肝移植》
- 抑法《中医词典》
- 异治法《石室秘录》
- 抑肝化积汤《仁术便览》
- 异症医方《胎产指南》
- 抑肝开郁汤《仁术便览》
- 异症调护法《胎产指南》
- 抑举辨《卫生宝鉴》
- 异症《轩岐救正论》
- 抑气《女科证治准绳》
- 异证《古今医案按》
- 抑气散《医方论》
- 异者衰之《中医词典》
- 抑气养血《女科证治准绳》
- 异者从之《中医词典》
- 抑青饼《扁鹊心书》
- 异远真人《中医词典》
- 抑青丸《目经大成》
- 异烟肼慢灭活《医学遗传学基础》
- 抑青丸《医方考》
- 异烟肼《药理学》
- 抑酸和抗菌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比较《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异香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抑扬基因表达对脂蛋白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
- 异乡不服水土《奇效简便良方》
- 抑阳酒调散《目经大成》
《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蛋白质与临床诊断
-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
- 第二节 细胞骨架蛋白——组织特异性蛋白的鉴定及其意义
- 第三节 细胞调节因子
-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
- 第四章 血浆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 第五章 体液平衡紊乱
- 第一节 体液平衡及调节
- 第二节 血气分析
- 第三节 体液平衡紊乱
-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典型病例检验结果分析
- 第六节 体液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 第六章 钙磷镁与微量元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节 钙、磷代谢及其异常
- 第二节 镁代谢及其异常
-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第七章 诊断酶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 一、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 二、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 三、氨基转移酶(ALT,AST)及其同工酶
- 四、碱性磷酸酶(ALP)
- 五、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 六、淀粉酶(AMY)及其同工酶
- 七、酸性磷酸酶(ACP)及其同工酶
- 第三节 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四节 肝脏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八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验室检查
- 第九章 治疗药物监测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
- 第三节 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监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 第五节 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标本及预处理
- 第六节 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
- 第七节 需测定药物浓度进行监测的主要药物
-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
- 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
- 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 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 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 第十一章 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
- 第三节 肾功能不全的生化诊断及评价
- 第十二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三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十三章 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某些神经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三节 精神性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四节 神经、精神疾病生化诊断
- 第十四章 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十五章 遗传性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十六章 常用分析技术在临床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二节 电泳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离心技术的应用
- 第四节 层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五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十七章 血清酶定量的检测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酶活性测定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 第三节 酶活性测定条件的选择和限定
- 第四节 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
- 第十八章 诊断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
-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诊断技术
- 第四节 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的性能与应用
- 第一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类型
- 第二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评价与合理选用
- 第三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的方法
- 第二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评价
- 第一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建立
- 第三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的评价
- 第四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性能判断
- 第二十一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 第二十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数据的作用和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