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一、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临床生物化学》书籍目录

肌酸激酶(CK)催化下列反应:

以前临床常习惯将此酶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PK),此名称不确切,目前国外已摒弃不用。此反应逆向反应速度约为正向反应速度6倍,与大多数激酶一样,Mg2+为它的辅基,需双硫键维持酶的分子结构。测定酶活性时必须加入巯基化合物,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目前最常用的激活剂。

CK作用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在3种肌组织和脑组织中含量最高。

CK是由两种不同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这样正常人体组织常含3种同工酶,按电泳速率快慢顺序分别为:CK-BB(CK1),CK-MB(CK2)和CK-MM(CK3)。

除细胞质外,在心肌、骨骼肌和脑等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还存在另一种结构不同的CK,它也是二聚体,常简写为CK-MiMi,电泳时速度最慢,故命名为CK4

【组织分布】

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此外还存在于一些含平滑肌的器官如胃肠道,子宫内。而在肝、红细胞中含量极微或者没有。

骨骼肌无论在每克组织含量(328U/G湿重)还是绝对含量上都大大超过其它组织和器官。其中主要为CK-MM,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B(<3%)。心肌中CK虽只有骨骼肌的1/10(313U/G湿重),但CK-MB占CK总量的14%-42%,这在人体中是绝无仅有的。脑组织以及其中含平滑肌器官中的CK则几乎全部是CK-BB,它同时也是人胚胎中CK的主要存在形式。

【生理变异】

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含量都有一定影响。

新生儿CK常为正常成年人的2-3倍。可能与分娩时骨骼肌损伤和缺氧有关,过6-10周可逐步下降接近成年人值。

CK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其量和人体肌肉总量有关,男性参考值高于女性可能与这点有联系。国外调查,白种男性CK均值只为黑种人的66%,可能与种族有关,但也不排除两个人种之间体力劳动的差别。

【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虽然红细胞中不含CK,但含有大量腺苷酸激酶(AK),目前常用的测CK的酶偶联法的反应体系中含有ADP。AK催化下列反应:

生成的ATP在指示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作用下,可使NAD+生成NADH,340nm处吸光度升高,引起CK人为地升高。为去除AK的干扰,不少试剂盒中加入AK的抑制剂二腺苷-5-磷酸(DAPP)和AMP。但也有些试剂中未加入DAPP,此时溶血标本将产生明显干扰。

除肝素外,其它常用抗凝剂都能抑制CK活性。如不能及时测定,可将血清放冰箱贮存,-20℃中可长期保存。

【参考值范围】

成年男性参考上限为180U/L(37℃),女性为130U/L(37℃)。

正常血清中用电泳法查不到CK-BB,CK-MB不超过5%,如用免疫法测CK同工酶,依方法不同结果有异,可参考有关文献。

【临床应用】

CK及其同工酶是目前世界上临床测定次数最多的酶,80年代初期统计分别达一亿次和一千万次。这是因为CK在骨骼肌、心肌和脑疾患时常明显升高,如同时测定同工酶还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表7-4是各种疾病时CK的变化。

此酶测定主要用于早期诊断AMI和判断溶栓治疗的疗效以及判断疾病预后,特别在无Q波型AMI,此时心电图无Q波变化,常需其它检查来协助临床医师诊断和鉴别诊断AMI。目前有些国外学者认为在诊断AMI不需要同时作许多酶,只要单测CK一项即可。这是因为:

⑴心肌细胞含有大量CK:按每克组织含酶量计算,CK超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即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LD)等。所以当发生AMI、心肌细胞坏死时,释放出来的CK量超过其它酶。

⑵CK由于分子量不大,而且大量存在于胞质中,所以在各种酶中最早进入血液:一般在AMI后4-8小时就可能超过参考值上限。LD由于分子量大(约为125000),故增高明显迟于其它酶。同样线粒体中的酶,如线粒体AST在血中浓度升高明显推迟。

表7-4 总CK和CK同工酶在疾病时的变化

疾病总CKCK同工酶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用酶中CK增高最早(4-8h),24h达峰值,2-3d恢复正常,中度升高,常在3000U/L以下诊断AMI“金标准”(>6%),增高稍早于总CK(?),2-3天恢复正常
心肌炎(病毒性,风湿性)急性期轻度升高,可达5倍正常上限CK-MB可增高
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可有中度升高一般无变化
运动试验)可轻度升高CK-MB正常
肌肉损伤(挫伤、手术,肌注药物、癫痫、酒精和毒素中毒,过度运动)升高程度和损伤程度有关,严重病例可达10000U/L以上,肌注药物引起CK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2倍,持续不超过一天主要为CK-MM升高,CK-MB绝对值虽可升高,但百分比<6%
肌萎缩(Duchenne和Becker型)有症状患者CK可达50倍正常上限,女性携带者CK可为3-6倍正常上限,可查CK以筛选携带者有些患者也可出现CK-MB升高
多发性肌炎与肌炎CK明显增高主要为CK-MM
神经性肌肉疾患CK正常无变化
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血栓部分患者血中和CSF中CK升高CK-BB可增高
恶性肿瘤约10%病例CK-BB升高
甲状腺功能低下可高达50倍正常上限主要累及CK-MM
Reye综合征明显升高可在达70倍正常上限主要为CK-MM
卧床患者程度不等地下降主要为CK-MM
甲状腺功能亢进程度不等地下降主要为CK-MM
激素治疗个别患者可下降主要为CK-MM
Ⅰ型巨CK血症电泳位于CK-MB和CK-MM之间可能是CK和IgA,或IgG复合物
Ⅱ型巨CK血症电泳位于CK-MM后面,为线粒体CK和其聚合体

(3)由于CK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中,其它脏器如肝、肾、血细胞中含量极微:在诊断AMI时,其特异性远比一般代谢酶如LD、AST等为高,特别是溶血标本对CK测定结果影响较小。

近年来国内外使用动态法测定酶活性,大大提高了CK测定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并且可以在很短时间(约5分钟)测定完毕,特别适合于急诊患者。但CK测定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由于CK大量存在于3种肌肉组织中,尤其是骨骼肌中CK含量不论按浓度含量或按全身总量计算都大大超过心肌。因此骨骼肌局部或全身疾病都很容易引起血中总CK活性升高。血CK的极度增高主要见于全身疾病。曾有一例横纹肌溶解症患者,血中CK含量高达100000U/L,而在AMI时,就是大面积梗死,血中CK含量也很少超过3000U/L。肌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CK一过性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值的2倍,持续时间不超过1天。因此国外有些医院将CK参考值上限的2倍作为诊断AMI的判断值,以减少假阳性。尽管CK测定诊断AMI的灵敏度很高,但特异性却明显偏低,其假阳性率达15%-30%。CK在体内的半寿期明显比其它酶短,心肌组织一次梗死后,CK急剧升高并很快恢复正常(48-72小时),这样在亚急性心肌梗死时CK可能正常,但其它酶如AST,特别是LD很可能居高不下。

以往对CK诊断AMI常强调下列几点:①AMI发病后8小时内查血CK不高,不应轻易除外AMI诊断,并以此结果作为基础值,和以后测定值作比较,任何怀疑AMI者应尽早抽血送检;②发病后24小时CK测定结果临床意义最大,因为此时正当CK的峰值时间,如不超过正常值上限可排除AMI诊断;③发病后48小时内应多次测CK活性,如不出现一个典型升高和下降的过程,应怀疑AMI的诊断。

近年文献指出,某些AMI患者血中CK可以不超过正常值,特别是不超过参考值上限的2倍,这些病例又多见于无Q波心肌梗死。长期以来认为CK峰值高低对AMI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CK-MB由于大量存在于心肌组织中,其它组织和器官中含量很少,所以CK-MB是目前诊断AMI的一个极其可靠的生化指标,特异性可达95%乃至更高。一般认为其灵敏度比CK总活性稍差,但也有文献报道,约有12.5%AMI患者总CK不高,但CK-MB超过正常。

CK-MB测定方法和试剂盒很多,同一标本不同实验室往往结果不同。从测定原理来分,可分为测酶活性与酶质量两大类方法。第一类方法先用物理、化学和免疫等各种手段将CK-MB和其它同工酶分开,然后根据酶的催化活性测CK-MB浓度,用活性单位/升(U/L)或百分比报告结果。测酶质量方法则是利用CK-MB的抗原性,根据抗原抗体反应测CK-MB酶蛋白浓度,单位为μg/L。两者结果有时不一致,因为如酶变性失活但仍保留抗原性,此时用测酶活性的方法结果不高,但用测质量方法可以增高。80年代早期德国学者根据此结果认为AMI患者血中存在着灭活的CK。但最近用改进方法测CK-MB,发现两法差异不大。国内普遍使用测酶活性方法,目前较多使用电泳方法分离CK-MB。电泳法特点是准确可靠,当出现一些异常同工酶如巨CKⅠ、巨CKⅡ等,从电泳图谱上很容易发现,并可通过光密度计进行定量测定,不会将CK-BB和各种异常同工酶误认为是CK-MB而误诊。其主要缺点是灵敏度较差。

近年来国内一些单位用免疫抑制法测CK-MB,其原理为抗M亚单位的抗血清可以和CK-MM及CK-MB中的M亚单位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完全抑制M亚单位的酶活性,因为正常血清中几乎无CK-BB,故将此值乘以2可以认为大致代表CK-MB的活性。此法简单迅速,缺点是特异性差,如患者血清中还存在着CK-BB或者异常CK时,都将出现假阳性。故可作为过筛试验,如有疑问时用电泳法核实。另外此法正常值明显高于其它方法。如Sclavo公司试剂盒的正常值为18U/L,而电泳等其它方法都是<5U/L。有人认为这是因为CK-MM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若干亚型,一般抗MM血清对MM3抑制较好,但对MM1抑制较差,而正常情况下血中MM亚型的存在以MM1为主,故导致正常值明显偏高。AMI第一天血中以MM3为主,但第二天以后则以MM1为主,因此使用此类方法诊断AMI和解释结果时应谨慎。

国外从80年代初建立了多种测CK-MB酶质量的方法。应用最多的是美国Hybriteeh公司的ELISA方法,正常人在5μg/L以下,此法结果和电泳法相关良好。缺点是测定时间长达半天,只适合成批标本。近两年来应用单克隆技术制备出特异性极高的只和CK-MB作用的抗血清,并已有多种试剂盒供应。最近Deerson以CK-MB≥10μg/L以及CK-MB指数≥3.0(μg/UCK×100)为AMI诊断标准。CK-MB单克隆抗体方法简单,特异性高,是目前重点发展的方法,近来有人认为此法有助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可惜国内应用不多。

CK-MB的局限性在于骨骼肌损伤时也可能释放出一定量的CK-MB。虽一般认为骨骼肌含有的CK-MB在总CK中不超过5%,但也有例外。Evans报道1例横纹肌肉瘤的CK-MB高达274U/L,占总CK的28%。因此当CK-MB增高时,临床也应考虑有无非心肌来源的可能性。

骨骼肌中有大量CK,所以CK明显升高(3000U/L)大都见于肌肉疾病。此时CK测定用于鉴别肌萎缩病因,如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萎缩患者,常在临床前期血中CK就可中度和高度增加。该病是伴性遗传,在75%女性Duchenne型肌萎缩携带者和50%女性Becker型肌萎缩携带者血中也可查到CK升高。此外各种原因(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肌肉感染性疾病都能引起CK升高。但由于神经疾病引起的肌萎缩症,CK常不增高。

脑中虽含有较大量CK,脑血管意义时有大量CK释放入组织间隙,但由于血脑屏障存在,只能在部分病例中查到血中和脑脊液中CK升高,以及出现CK-BB,但阳性率不高,这妨碍了CK在这方面的临床应用。

人胚胎期主要为CK-BB,有人根据“癌胚”理论,提出CK-BB可作为肿瘤标记物,可惜的是阳性率不高,只占恶性肿瘤的10%左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床生物化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床生物化学》书籍目录
  1.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临床生物化学》
  2. 肌松药的作用机理与分类《外科学总论》
  3. 肌萎缩《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4. 肌松药的应用《外科学总论》
  5.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病理学》
  6. 肌丝的分子组成和横桥的运动《生理学》
  7. 肌无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8. 肌三角(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人体解剖学》
  9.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生理学》
  10. 肌三角《人体解剖学》
  11. 肌营养不良及相关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2. 肌肉作痛《医宗金鉴》
  13. 肌营养不良症《神经病学》
  14. 肌肉作痛《正骨心法要旨》
  15. 肌与腱滑膜鞘《人体解剖学》
  16. 肌肉注射引起的坐骨神经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7. 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生理学》
  18. 肌肉之本《中医词典》
  19. 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生理学》
  20. 肌肉消瘦《中医词典》
  21. 肌阵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2. 肌肉松驰药在麻醉中的应用《外科学总论》
  23. 肌阵挛《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4. 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生理学》
  25. 肌组织《人体解剖学》
  26. 肌肉软《中医词典》
  27. 肌组织《组织学与胚胎学》
  28. 肌肉蠕动《中医词典》
  29. 《本草纲目》
  30. 肌肉如铁《医门补要》
  31. 《食物疗法》

《临床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