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状腺功能紊乱
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系指各种原因所致甲状腺激素功能异常升高产生的内分泌病。病因复杂多样,约75%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即Graves病,该病现倾向于为一种自身免疫病;另有约15%为腺瘤样甲状腺肿伴甲亢;近10%为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垂体肿瘤、滤泡性甲状腺癌性甲亢及异源性甲亢等均属少见。
甲亢的病理生理生化改变多为前述甲状腺激素功能病理性增强的结果。主要表现为:①高代谢综合征:由于三大营养物质及能量代谢亢进,食多但消瘦,怕热多汗,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对胆固醇分解代谢的促进使血清胆固醇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时,蛋白质特别是肌蛋白的分解代谢增强,出现肌肉萎缩、乏力、血及尿中肌酸明显升高、超出正常上限数倍等负氮平衡表现。②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烦躁易激动,肌颤等。③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收缩压升高而脉压差增大,可出现心律失常。④突眼症及甲状腺肿大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简称甲减,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甲状腺激素功能异常低下的多种内分泌病统称。其中有各种原因,如甲亢或癌肿放射治疗、手术切除过多、慢性甲状腺炎症、低碘或高碘、抗甲亢药过量等,直接影响甲状腺T3、T4合成分泌减少所致的甲状腺性甲减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肿瘤、放疗、手术等损伤下丘脑或垂体,使TRH和(或)TSH释放不足所致甲减,但此时多为复合性内分泌紊乱。遗传性甲状腺激素受体缺陷性甲减极为罕见。
由于甲状腺激素对骨骼和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作用,使甲减的临床表现按起病年龄不同而有特殊的症状,并因此分作:甲减始于胎儿及新生儿的呆小症,始于性发育前少儿的幼年型甲减,及始于成人的成年型甲减三类。成年型甲减主要表现为甲状腺激素对三大营养物质和能量代谢调节、维持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正常功能等作用减弱的各种表现。如精神迟钝、情况低下、畏寒少汗(皮肤干燥)、基础代谢率低、乏力、心脏功能抑制,以及性腺和肾上腺皮质内分泌功能减退等。其特殊表现为:此时虽然绝大多数蛋白质同化作用减弱,但细胞间粘蛋白合成却增多。粘蛋白富含阴离子,可大量吸引正离子和水分,形成非凹陷性粘液性水肿,亦可因此导致心肌、脑、肝、肾、骨骼肌等组织和器官发生间质性水肿,出现相应症状。此外50%以上甲减病人可有轻中度贫血,脑脊液蛋白量常见升高,半数病人血清谷丙转氨酶轻中度升高,因甲状腺激素促胆固醇分解代谢的作用减弱,出现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均升高等一般实验室检查改变。另有约80%甲减者血清肌酐激酶(CK)主要是CK-3同工酶活性明显升高,平均可达正常上限5倍,原因不明。
起病于肿儿及新生儿期的甲减,除可表现上述成人型表现外,由于对此期骨骼和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出现体格及智力发育障碍的特征性改变,故称呆小病或克汀病(cretinism)。幼年型甲减则视发病年龄而表现上述两型程度不一的混合表现。
必须指出,甲状腺功能紊乱实际上是一种常见而至今仍易被漏诊的疾病。据病因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1996年1月报告,在对美国11个城市4.6万人的普查中发现,有11%的人存在未被诊断出的甲状腺功能紊乱,应引起足够重视。

- 甲状腺功能紊乱《临床生物化学》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生化诊断《临床生物化学》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内分泌学》
- 甲状腺功能障碍《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甲状腺功能正常疾病综合征《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急诊医学》
- 甲状腺机能低下的心理障碍《医学心理学》
-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妊娠《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甲状腺功能亢进《百病自测》
-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内分泌学》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心理障碍《医学心理学》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老年百病防治》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外科治疗《普通外科学》
- 甲状腺功能检查《物理诊断学》
- 甲状腺激素《减肥新法与技巧》
- 甲状腺功能低下《病理学》
- 甲状腺激素《药理学》
- 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生理学》
- 甲状腺激素《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甲状腺的自身调节《生理学》
- 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生理学》
- 甲状腺的解剖和生理概要《普通外科学》
-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生理学》
- 甲状腺癌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生化及分泌调节《临床生物化学》
《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蛋白质与临床诊断
-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时的血浆蛋白质
- 第二节 细胞骨架蛋白——组织特异性蛋白的鉴定及其意义
- 第三节 细胞调节因子
-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
- 第四章 血浆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 第五章 体液平衡紊乱
- 第一节 体液平衡及调节
- 第二节 血气分析
- 第三节 体液平衡紊乱
-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
-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典型病例检验结果分析
- 第六节 体液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 第六章 钙磷镁与微量元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一节 钙、磷代谢及其异常
- 第二节 镁代谢及其异常
-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作用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第七章 诊断酶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 一、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 二、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 三、氨基转移酶(ALT,AST)及其同工酶
- 四、碱性磷酸酶(ALP)
- 五、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 六、淀粉酶(AMY)及其同工酶
- 七、酸性磷酸酶(ACP)及其同工酶
- 第三节 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四节 肝脏疾病的酶学诊断
- 第八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验室检查
- 第九章 治疗药物监测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
- 第三节 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监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 第五节 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标本及预处理
- 第六节 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
- 第七节 需测定药物浓度进行监测的主要药物
- 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实验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肝的生物转化功能
- 第三节 肝与胆汁酸代谢
- 第四节 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 第五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 第六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肝功能试验
- 第十一章 肾功能不全的实验室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
- 第三节 肾功能不全的生化诊断及评价
- 第十二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三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临床生化
- 第十三章 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某些神经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三节 精神性疾病的生物化学
- 第四节 神经、精神疾病生化诊断
- 第十四章 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
- 第十五章 遗传性疾病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十六章 常用分析技术在临床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二节 电泳技术的应用
- 第三节 离心技术的应用
- 第四节 层析技术的应用
- 第五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十七章 血清酶定量的检测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酶活性测定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 第三节 酶活性测定条件的选择和限定
- 第四节 测定酶活性浓度的两大类方法
- 第十八章 诊断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
-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实验诊断技术
- 第四节 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的性能与应用
- 第一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类型
- 第二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评价与合理选用
- 第三节 临床生化自动分析的方法
- 第二十章 临床生物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评价
- 第一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临床生化方法的建立
- 第三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的评价
- 第四节 临床生化方法学性能判断
- 第二十一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 第二十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数据的作用和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