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诊断

《核、化学武器损伤》书籍目录

临床诊断是早期分类的继续,两者不可分割。目的是根据照射剂量、病情的发展和各项化验指标完成最后的确定诊断。

(一)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测定

正确测定病员受照射的剂量,是判断病情的主要依据。有条件时可分别测定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两者可以互相补充,以得出较正确的数值。

1.物理剂量测定:要详细了解事故时辐射场的情况、人与放射源的几何位置、有无屏蔽、以及人员移动情况和时间的变化等。如病员当时佩戴个人剂量仪要了解佩戴的位置。收集病人随身携带的手表红宝石和某些药品,前者用热释光法、后者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测定受照射的剂量。当有中子照射时,应收集病员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以及患者的头发、尿样和血液等生物制品,进行中子的活化测量,了解受到的中子剂量。必要时进行全身24Na活化测量,进行人体模型模拟照射测量。然后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2.生物剂量测定:利用体内某些敏感的辐射生物效应指标来反映病人受照射的剂量,称生物剂量测定。现在公认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是合适的生物剂量计,它与照射剂量有函数关系,特别适宜于0.25~5Gy剂量范围。但测定方法比较复杂,需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通常用作生物剂量测定的畸变类型是断片、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方法是在照射后2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6~8周)采血体外培养48~72小时,观察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畸变率与剂量关系呈二次多项式方程:

y=a+bD+cD2

估计剂量

式中y为总畸变率,a为自发畸变率,b为一次击中系数,c为二次击中系数,D为照射剂量。如只计算二次击中的畸率,公式可简化为:

y=cD2,则

近来有人用测定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生物剂量测定的方法。淋巴细胞微核是游离于胞浆内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结构和染色与主核相似,大小为主核的1/3以下,其来源可能是染色体的断片。测定方法与染色体畸变率相似,观察分析比染色体畸变率容易。在0.2~5Gy剂量范围内,微核率与剂量呈线性关系。

(二)临床经过

初期和极其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它们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等,可作为诊断的依据,表4-5所列内容可作参考。

表4-5 各种程度急性放射病临床诊断参考表

主要症状脑型肠型骨髓型
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
初期:呕吐+++++++++++
腹泻+~++++++ ++~++~-
共济失调+++
定向力障碍+++
极期:开始时间(d)立即3~6<1015~2520~30不明显
口咽炎++~-+++~++++
最高体温↑或↓>39℃>39℃>38℃<38℃
脱发++~-+++~++++++~+
出血++~-+++~-+++++~+
柏油便++~-+++++
血水便+~-++
腹泻+++++++++++
拒食+~-
衰竭+++++++++++

(三)化验检查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的变化规律表明疾病的发展阶段。在整个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变化有7个阶段(图4-5)。根据白细胞变化的过程,可预测疾病的发展。

急性放射病外周血白细胞的阶段性变化

图4-5 急性放射病外周血白细胞的阶段性变化

1.增多;2.下降;3.顿挫回升;4.最低值;5.恢复;6.过度增多;7.恢复正常

(2)白细胞下降的速度及最低值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表4-6)。

表4-6 各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白细胞变化的参考数据

分 度减少速度(×109/L·d)照后7d值(×109/L)照后10d值(×109/L)<1×109/L 时间(照后d)最低值(×109/L)最低值时间(照后d)
轻 度 4.54.0 >3.0 
中 度<0.253.53.020~321.0~3.035~45
重 度0.25~0.62.52.08~20<1.025~35
极重度>0.61.51.0<8<0.5<21

(3)出现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倒置者为中度以上,不出现者一般为轻度。

(4)除数量变化外,白细胞还出现形态变化。中性粒细胞可见核、浆空泡,胞浆中毒颗粒,核分叶过多,大型细胞或大型胞核,以及核棘突、核固缩、核溶解等。淋巴细胞可见核染色质浓集,核固缩、核碎裂、核分叶或双核,恢复期可见非典型淋巴细胞。

血小板的形态改变可见伪足消失,空泡变性,致密体(5-HT细胞器)减少,颗粒溶解等。恢复期可见巨型或异型血小板。

红细胞也有形态改变,如出现细胞大小不匀,异型和多染型性细胞,恢复期外周血中可见幼红细胞。

2.骨髓检查

(1)骨髓细胞分裂指数:早期检查骨髓细胞分裂指数(分裂细胞数/1000个骨髓有核细胞)亦有助于判断病情。正常男性骨髓细胞分裂指数平均为8.8‰(6.3‰~10.0‰)。受0.5~3Gy照射后第4天骨髓细胞分裂指数下降程度与照射剂量有明显相关。一般认为,照射后3~4天骨髓细胞分裂指数仍高于1.8‰者,可能为轻度放射病;下降至1.8‰~0.9‰者可能为中度;下降至0.8‰~0.2‰者可能为重度;下降至0者为极重度。

(2)骨髓象:病程中可每周检查1次骨髓象。骨髓象基本正常者为轻度放射病。照射后20~30天出现“骨髓严重抑制现象”,但程度较轻者为中度。照射后15~25天出现“骨髓严重抑制现象”为重度。照射后10天内即出现者为极重度。

3.生化检查

(1)血、尿淀粉酶含量增高:正常人血中淀粉酶含量为40~180u。腮腺受照射,血、尿淀粉酶含量可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与照射剂量有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伤情严重者,在照射后36~48小时升高至正常的10~100倍。

(2)尿中氨基酸排出增多:照射后尿中某些氨基酸的排出量增高,增加较明显的有脯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等。

牛磺酸是体内巯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的代谢产物,是正常人尿中排出的氨基酸之一。照射后尿中排出量可高出正常值几倍,以照射后1~4天排出最多,且在一定范围内与照射剂量有关。

(3)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酸肌酐比值增高:肌酸在肝内合成,在肌肉内转变为磷酸肌酸,大部分由尿排出,小部分脱水为肌酐由尿排出。照射后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酐排出量比较恒定,故肌酸/肌酐比值增高。

(4)尿中DNA的分解代谢产物排出量增多:如脱氧胞嘧啶核苷(CdR)、β-氨基异丁酸(BAIBA)等照射后排出量都增加。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核、化学武器损伤》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核、化学武器损伤》书籍目录
  1. 临床诊断《核、化学武器损伤》
  2. 临床应用《药理学》
  3. 临床诊断《核、化学武器损伤》
  4. 临床应用《临床营养学》
  5. 临床诊断的分歧及一致性的判断《流行病学》
  6. 临床意义《儿科学》
  7. 临床诊断和分度《儿科学》
  8. 临床意义《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9.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临床生物化学》
  10. 临床意义《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1. 临床症状《儿科学》
  12. 临床意义《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临床营养学》
  14. 临床意义《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5. 临床症状和诊断《普通外科学》
  16. 临床依从性及其监测《流行病学》
  17. 临床症状及诊断《临床营养学》
  18. 临床药学研究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医院药学》
  19. 临床肿瘤学《中国医学通史》
  20. 临床药学室工作制度《医院药学》
  21. 临床重要性和特点《眼科学》
  22. 临床药学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医院药学》
  23. 临界相变《思考中医》
  24. 临床药学概述《医院药学》
  25. 临盆《中医词典》
  26.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医院药学》
  27. 临盆《医宗金鉴》
  28. 临床药理研究室职责与人员设置《医院药学》
  29. 临盆《妇科心法要诀》
  30. 临床药理学进展与二十一世纪药物治疗学展望《医院药学》
  31. 临盆服药《医述》

《核、化学武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