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包熨法

《阴证略例》书籍目录

病患服前药,胸膈不满闷者,此上焦有阳也,或药力太过,上焦有热,腹满虚鸣,时时痛。此是被阳药消逐,得上焦阴气并入下焦也。虽是下焦积寒冷,上焦阳盛,更难投温下焦药也。当用灰包法∶炭灰或桑柴灰二三升许,入好醋拌和,干湿得所,铫内炒令灰热,以帛包里,置脐下熨之,频换灰包令常热,以腹不满痛为度。或初熨时,病患不受者,勿听,但令极熨之,不住灰包可也。如灰包熨后,得下利一两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阴气外出,或下泄也,勿疑之,病轻者乃得愈也。后出余气而解,举此为例。

病患三部脉沉,寸脉力小于关、尺,此为阴盛,当投温中药以消阴气。温中药者浓朴汤陈皮人参白术藿香当归干姜细辛之类是也。

海藏云∶霜露山岚雨湿雾露之气与饮冷,寸口脉小,同诊一法,神术汤后举。此韩氏三部脉沉,寸口小于关、尺,为证一体。

病患若因服下药太过,两手脉沉细数,肢体逆冷,烦躁而渴者,此是阳气下陷入丹田,阴气厥逆满上二焦,故令人躁,此名下阴躁也。医者见病患烦躁,又不询其端由,亦不详其脉理,便用凉药治之。凉药既下,病势愈甚,至于困极不救者多矣!

病患因下之太过,两手脉沉迟细而无力,或遍身及四肢逆冷,烦躁而渴,或引饮不休,好泥水中卧者,须用性热药治之。凡投性热药,皆须冷服,何故如是?今谓病患腹中阴气太盛,若投汤济,即阴阳相系,药下即吐,须候汤剂极冷即投之。投之不吐者,盖腹中阴气与冷冻饮料相逢,即同气相从尔,故药下不吐也。药虽冷,久则必热,所谓始同而终异也。故醇酒冷冻饮料,久即发热。假令投仲景四逆汤之类,一根据前说。若病患不烦躁,即热药可温服之,下后躁渴引饮不休,与伤冷只好饮冷同意。

上此一条,本是阳证下之成阴,非阳气上行而躁,乃阳气下陷而躁,即同伏阴脉也。叔和云∶短脉阴中有伏阳。

海藏云∶热药冷服,内有伏阳则可,若脉已虚,按之全无力,或病患素无所养,只可温服,不然阴气必不能酝酿回阳,利害非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阴证略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阴证略例》书籍目录
  1. 灰包熨法《阴证略例》
  2. 灰包熨法《医学纲目》
  3. 灰边紫中舌《中医词典》
  4. 灰白痒塌《冯氏锦囊秘录》
  5. 灰仓鼠等的特点用途《实验动物科学》
  6. 灰白《证治准绳·幼科》
  7. 灰涤菜《饮食须知》
  8. 《证类本草》
  9. 灰干苔《中医词典》
  10. 晃海法《老年百病防治》
  11. 灰黑干刺苔《中医词典》
  12. 恍惚《女科证治准绳》
  13. 灰黑干裂纹舌《中医词典》
  14. 恍惚《血证论》
  15. 灰黑起纹舌《敖氏伤寒金镜录》
  16. 恍惚《济阴纲目》
  17. 灰滑苔《中医词典》
  18. 恍惚《证治准绳·女科》
  19. 灰黄霉素《药理学》
  20. 恍惚《中医词典》
  21. 灰色尖黄舌《敖氏伤寒金镜录》
  22. 鳇鱼《医学入门》
  23. 灰色舌《中医词典》
  24. 磺酰脲类《药理学》
  25. 灰色舌总论《伤寒舌鉴》
  26. 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医院药学》
  27. 灰苔《中医名词词典》
  28. 磺胺类药《药理学》
  29. 灰苔《中医词典》
  30. 磺胺类和砜类《药理学》
  31. 灰苔黑晕舌《敖氏伤寒金镜录》

《阴证略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