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论痉不当以刚柔分虚实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朱丹溪谓∶前人以刚、柔二痉分属风湿者,非也,当以虚实分之。刚痉属外感,宜栝蒌桂枝葛根汤承气汤之类;柔痉属内伤,宜四物、八物、补中益气之类。愚按∶此明暗参半之论也。刚柔二痉,皆属于实,其虚痉乃别一证,不得以柔痉当之。盖有风寒之痉,有湿热之痉,有产后之痉,有热病之痉。风寒之痉,是风寒凝滞津液,筋脉不能濡润舒缓,寒性收引,故拘急也。湿热之痉者,即《内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痉短,小筋弛长,痉短为拘,弛长为痿者也;产后之痉,虽由血虚,亦由风寒,若不伤风寒者,即血虚不能成痉。故风寒之痉,有刚有柔,寒盛为刚,风盛而内热,即为柔也;湿热之痉,有柔无刚,二者体各不同,同归于实。惟热病之痉,《灵枢·热病篇》曰∶热而痉者,腰折螈 ,口噤齿 也。此则津枯血败,筋无所养之败证也,谓之虚痉,而何有刚柔之辨耶?徐灵胎谓痉为伤寒坏病,仲景诸方,未尝一效。是不知刚柔二痉之病情,而并不知虚痉之治法也。风寒之痉,属于太阳,即产后风寒,亦太阳也,桂枝葛根主之,产后佐以养血可矣。湿热之痉,与热病之痉,有属于阳明内实者,承气主之;其热病之属于厥阴者,是肾水枯而肝风逆乱也,四物尚不对证,岂仲景实证诸方可施者乎?拟大剂生地,少加桃仁擂浆冲服,或再加防风。仲景猪肤汤法,亦可用。夫虚实者,以体气言也;刚柔者,以病形言也。刚柔二字,只以分风寒、湿热之轻重,若细求之,即刚痉,亦何尝不由津气之不足?津充气旺,即风寒深入,亦何至成痉耶?痉有寒湿外束,阳气内伏而然者,脉紧、无汗是也。有寒湿下冲,阳气上格而然者,面赤、足冷是也。其证颇与香港脚相类。香港脚有冲心者,是寒湿由下从气化而上冲于里,此乃循经络而上冲于表也。上下之升降既格,表里之嘘吸亦闭,而大气 郁于脉中矣,故脉伏而坚直也。脉沉细者,阳气内伏也。脉 如蛇,腹暴胀大,为欲解者,必其脉由沉细变见粗长而软,是湿中生热,有温润之意。津液渐见流通,阳气之机拨动,与寒湿战于中焦,故相激而为腹胀也。此乃刚痉由阴化阳之转关也,与柔痉无涉,与虚痉更无涉。

仲景论列痉证多条,并不执定刚、柔二字。读者须就各条,研究其义,不可专以刚、柔二字横住胸中。夫病痉者,其人平日必湿重而气滞,或血燥而气涩也;平日已有不能运化津液濡养筋脉之势,及风寒伤之,无汗而津愈凝矣;风温伤之,多汗而津愈耗矣。此初起病即见痉者也。大致一缓不复痉者,为轻;时缓时急,一日数见者,为重;在经与入里之分也。发热二三日而痉者,如未见汗,筋骨疼痛,仍即刚痉也;已见汗,有阳明内实证者,仍即柔痉也;病久而痉,表里证俱不见者,气败而津枯血燥之死证也。其证必时缓时急,时迷时醒。盖凡痉者,多兼见厥,痉之实者,昏迷反甚,而口开手紧;痉之虚者,谵妄无常,而口开手撒,如中风绝证也。中风有见痉者,有不见痉者,痉有因风者,有不因风者。前人或以痉即中风者,亦谬也。又有身俯不抑,四肢蜷曲,头膝相抵者,在新感为邪中阳明,在久病为阳明虚竭。阳明为气血之海,而五脏六腑之所禀也。困败如此,脏腑何所禀而活耶?较之反张上窜者,尤为难治,而其死尤速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论痉不当以刚柔分虚实《读医随笔》
  2. 论痉(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3. 论静而得之曰中暑《质疑录》
  4. 论精血《外科理例》
  5. 论九宫分野《古今医统大全》
  6. 论惊风证治《景岳全书》
  7. 论九漏《疡医大全》
  8. 论经主冲任二脉《济阴纲目》
  9. 论九针孔穴应候诀《普济方·针灸》
  10. 论经水异色《济阴纲目》
  11. 论灸刺分经络《外科理例》
  12. 论经脉有奇经八脉《针灸大全》
  13. 论灸法《景岳全书》
  14. 论经络浅深《中风论》
  15. 论酒客病《内外伤辨》
  16. 论经络次序《中风论》
  17. 论居处门《养生导引秘籍》
  18. 论经候愆期《济阴纲目》
  19. 论疽疾咽喉口舌生疮《外科理例》
  20. 论经后失音及陷伏《冯氏锦囊秘录》
  21. 论橘柚《苏沈良方》
  22. 论经行泄泻《济阴纲目》
  23. 论厥类中风《冯氏锦囊秘录》
  24. 论经不调由风邪客于胞中《济阴纲目》
  25. 论君臣《苏沈良方》
  26. 论经病原《济生集》
  27. 论开口除脓法《疡医大全》
  28. 论经病疼痛《济阴纲目》
  29. 论开痰行气《济阴纲目》
  30. 论经病发热(附客热)《济阴纲目》
  31. 论咳嗽《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