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邪在阳经则脉浮在阴经则脉沉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旧说谓∶伤寒邪在阳经,其脉浮;邪入阴经,其脉沉。此浮表、沉里之大义也。其实寒邪初感在表,脉多沉紧而数,不见浮也。此事景岳已曾辨之矣。邪入阴经,惟寒邪直中者,脉见沉紧;若由阳经化热传里者,脉多洪盛,未有转变沉细者。然则旧说非耶?曰∶所谓阳经脉在浮者,非谓其脉之浮也,谓诊者当于浮分诊候其变象也;阴经脉在沉者,非谓其脉之沉也,谓诊者当于沉分诊候其变象也。大抵初感外邪,如属风热,则脉浮,然风热之象,止见于浮,若重按则不见也;如属风寒,则脉沉不能浮,然风寒之象,止在指力初到脉皮之上,若重按至脉底,亦不见也,且其势有欲浮不得之意,即此可见寒邪据表,阳气不得外达矣。此邪在阳经则脉浮之说也。邪入于里,若属沉寒,或寒湿从下受,直入阴经者,重按沉分,必见细紧;若系热邪入里,外有寒束,则必见浮紧而沉滑矣。至伤寒由阳经化热传入阴经,只是邪气内连,非邪气内移,表邪全罢也。其脉当较病在阳经时更觉洪实,其邪气之变象不止见于浮分,连沉分亦如是矣。此邪在阴经则脉沉之说也。若表邪入里,而表分全退,只见里证,此必内虚,而致邪气内陷也;或热结于胸,而为神昏、谵语,其脉必沉细而数;或寒陷于中,而为下利、足冷,其脉必沉微欲绝,亦有沉紧而迟。邪盛正虚,比之邪气直中者,更难挽回也。内连者,是邪气蔓延,而正气之力不敌也。内陷者,是正气全虚,而邪气据其巢穴也。直中者,虽亦正气之虚,而邪气单刀直入,尚未蔓延四布,盘踞未牢,故可急攻,稍迟亦无及矣。又有邪盛于表,正虚于里,如所谓尺中微,不可发汗,尺中迟,不可下者。此犹虚处无邪,正当急补其虚,助正驱邪也,稍迟邪即内陷矣。处处有邪,便难措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伤寒邪在阳经则脉浮在阴经则脉沉《读医随笔》
  2. 伤寒协热利证《伤寒九十论》
  3. 伤寒胁痛秘方《华佗神方》
  4. 伤寒小儿吐七十三法《针灸神书》
  5. 伤寒胁痛证《伤寒九十论》
  6. 伤寒小儿吐加七十四法《针灸神书》
  7. 伤寒心法要诀《医宗金鉴》
  8. 伤寒小儿汗七十一法《针灸神书》
  9. 伤寒心腹胀满《圣济总录》
  10. 伤寒小儿汗不出加七十二法《针灸神书》
  11. 伤寒心腹胀满痛候《诸病源候论》
  12. 伤寒小便不通候《诸病源候论》
  13. 伤寒心悸《圣济总录》
  14. 伤寒小便不通《圣济总录》
  15. 伤寒心痞候《诸病源候论》
  16. 伤寒小便不利秘方《华佗神方》
  17. 伤寒心要论《河间伤寒心要》
  18. 伤寒小便不利方九首《外台秘要》
  19. 伤寒心要余论《河间伤寒心要》
  20. 伤寒小便不利《症因脉治》
  21. 伤寒宿食不消候《诸病源候论》
  22. 伤寒相似诸症十四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23. 伤寒虚烦候《诸病源候论》
  24. 伤寒相舌秘法《石室秘录》
  25. 伤寒虚羸方四首《外台秘要》
  26. 伤寒下血秘方《华佗神方》
  27. 伤寒虚羸秘方《华佗神方》
  28. 伤寒下五十三法《针灸神书》
  29. 伤寒序《医学入门》
  30. 伤寒下痢及脓血黄赤方一十六首《外台秘要》
  31. 伤寒蓄水证《中医词典》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