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内经·素问》书籍目录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黄帝内经·素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黄帝内经·素问》书籍目录
  1. 阴阳别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2. 阴阳别论《素问悬解》
  3. 阴阳别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4. 阴阳别论《素问悬解》
  5. 阴阳别论篇《疡医大全》
  6. 阴阳表里虚实《备急千金要方》
  7. 阴阳不别由于传派不清《读医随笔》
  8. 阴阳表里辨《医学集成》
  9. 阴阳常变论《吴医汇讲》
  10. 阴阳辨别《诊家正眼》
  11. 阴阳刺《中医词典》
  12. 阴阳变化《医学摘粹》
  13. 阴阳大论《黄帝内经太素》
  14. 阴阳变化《四圣心源》
  15. 阴阳大论《针灸甲乙经》
  16. 阴阳(天时二)《妇人规》
  17. 阴阳大要调神论《中藏经》
  18. 阴阳(天时二)《宜麟策》
  19. 阴阳大造丸《毓麟验方》
  20. 阴阳《中医诊断学》
  21. 阴阳的工作机制《思考中医》
  22. 阴阳《医学真传》
  23. 阴阳的关系《思考中医》
  24. 阴阳《医学三字经》
  25. 阴阳的离合机制《思考中医》
  26. 阴阳《内经知要》
  27. 阴阳颠倒篇《外经微言》
  28. 阴阳《内经博议》
  29. 阴阳毒《中医名词词典》
  30. 阴阳《医经原旨》
  31. 阴阳二气疽《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