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胆黑疸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黄之为色,血与水和杂而然也。人身血管、液管,相副而行,不相淆乱者,各有管以束之也。血分湿热熏蒸,肌理缓纵,脉管遂弛而不密,血遂渗出,与液相杂,映于肤,泄于汗,而莫不黄。故治之法,或汗或下,必以苦寒清燥,佐入行瘀之品,为摄血分之湿热而宣泄之也。湿热去则脉管复坚,血液各返其道,而清浊分矣。阴黄者,以其本体内寒也,虚阳外菀,与湿相搏肌肉腠理之间,仍自湿热,非寒能成黄也。阳黄色深浓者,热盛则津液蒸腐,化为黄粘之汁,与血相映,故色浓也;阴黄色暗淡者,无根之热,不能蒸腐津液,尽化稠粘,而水多于血,故色淡也。夫血之所以旁渗者,以血既为湿所停凝,而前行有滞,气又为热所逼迫,而横挤有力,加以肌理松弛,而血因之旁渗矣。蓄血发黄,亦此理也。《内经》谓瘅成为消中,湿热菀久而化燥火也,亦有消成为瘅者。燥火得凉润滋清之剂,已杀其势,未净其根,余焰内灼,转为湿热也。

黑疸,乃女劳疸、谷疸、酒疸日久而成,是肾虚燥而脾湿热之所致也。肾恶燥而脾恶湿,肾燥必急需他脏之水精以分润之,适值脾湿有余,遂直吸受之,而不觉并其湿热之毒。而亦吸入矣。脾肾浊气,淫溢经脉,逐日饮食之新精,亦皆为浊气所变乱,全无清气挹注,周身血管,不得吐故纳新,遂发为晦暗之黑色矣。第微有辨焉∶其肾水不甚虚,而脾胃自虚,浊气下溜者,病在中焦,为易治也;其色黑而浮润,肾水虚甚,吸受脾之浊气,如油入面,深不可拔,病在下焦,其色黑而沉滞。治中焦者,清胃疏肝,滋肾利水,即小柴胡茵陈五苓是也;阴黄者,黄连枳实理中汤主之。治下焦者,滋肾补肺,不得清胃,更不得利水,滋肾丸大补阴丸加参、 可也,必待肺气已充,肾阴已复,始从清胃利水;若阴黄者,茵陈四逆主之。总须兼用化血之品一二味,如桃仁红花茜草丹参之类。为其已坏之血不能复还原质必须化之,而后无碍于新血之流行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黄胆黑疸《读医随笔》
  2. 黄胆方十三首《外台秘要》
  3. 黄胆黑疸说《研经言》
  4. 黄胆方《仁术便览》
  5. 黄胆候《诸病源候论》
  6. 黄胆大小总论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7. 黄胆兼目疾论《银海指南》
  8. 黄胆部《本草易读》
  9. 黄胆兼外感《医学衷中参西录》
  10. 黄胆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11. 黄胆简便方《幼幼集成》
  12.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13. 黄胆解《儿科萃精》
  14. 黄胆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15. 黄胆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6. 黄胆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经二注》
  17. 黄胆论《卫生宝鉴》
  18. 黄胆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19. 黄胆论《症因脉治》
  20. 黄胆病候《诸病源候论》
  21. 黄胆论(附黄病)《婴童类萃》
  22. 黄胆病《备急千金要方》
  23. 黄胆论治《类证治裁》
  24. 黄胆遍身方一十一首《外台秘要》
  25. 黄胆脉案《类证治裁》
  26. 黄胆变黑医所不治者《奇效简便良方》
  27. 黄胆脉候《类证治裁》
  28. 黄胆案《丁甘仁医案》
  29. 黄胆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30. 黄胆(一)《医学衷中参西录》
  31. 黄胆门《幼科指南》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