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血热血干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伤寒阳明病,有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来适断,血室空虚,邪易陷入,有热入血室证。其证皆谵言妄语,甚或狂走见鬼,午前明了,午后昏瞀,入夜尤甚,倦卧,不知饮食,不能转侧。其病之轻重,固由热之微甚,而亦有血虚、血实之分。血实,则邪热之浊气有所聚而见重;血虚,则津枯神散,邪不得聚,反能略知人事。其治法亦有偏重攻血,偏重养津之殊矣。

赵晴初曰∶凡外感之病涉心者,皆在心包络与血脉也。邪入包络则神昏,邪入血脉亦神昏,但所入之邪有浅深,所现之证有轻重。如邪入包络,包络离心较近,故神昏全然不知人事;如入血脉,血脉离心较远,故呼之能觉,与之言亦知人事。若任其自睡而心放,即昏沉矣。

有邪在血脉,因失治而渐入包络者,此由浅而入深也;有邪在包络,因治得其法,而渐归血脉者,此由深而出浅也。又有邪盛势锐,不从气分转入,不由血脉渐入,而直入心包络者,陡然昏厥,其证缓则不过一日,速则不及一时告毙,以其直入包络,而内犯心也。(此论血脉,心包邪有浅深,证有微甚也。)李东垣曰∶伤寒传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日,目赤,唇焦,舌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六脉细数而不洪大,心下不痞,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或传至十日以来,形貌如醉人状,虚见,神昏,不得已,用承气下之,误矣。不知此热邪传手少阴经也,导赤泻心汤主之。与食则咽者,邪不在胃也;不与则不思,以其神昏也。

既不在胃,误与承气下之必死。伤寒温热传变,多有此证,不可不察也。

张石顽曰∶有一种舌苔,中黑而枯,或略有微刺,色虽黑而无积苔,舌形枯瘦而不甚赤。其证烦渴,耳聋,身热不止,大便五六日或十余日不行,腹不硬满,按之不痛,神识不昏,昼夜不得睡,稍睡或呢喃一二句,或带笑,或叹息。此为津枯血燥之候,急宜炙甘草汤,或生料六味丸,换生地,合生脉散,加桂,滋其化源,庶或可生,误与承气必死,误与四逆亦死。(此与上条,皆论血干之证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血热血干《读医随笔》
  2. 血热论外方《妇人规》
  3. 血热月经过多《中医词典》
  4. 血热经早《妇人规》
  5. 血热证《临证实验录》
  6. 血热经早《中医词典》
  7. 血容量扩充剂《药理学》
  8. 血热经早《景岳全书》
  9. 血乳酸《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10. 血热经行先期《中医词典》
  11. 血瘙《血证论》
  12. 血热经迟《妇人规》
  13. 血色不正病因《医宗金鉴》
  14. 血热经迟《中医词典》
  15. 血色不正病因《妇科心法要诀》
  16. 血热经迟《景岳全书》
  17. 血沙淋《中医词典》
  18. 血热滑胎《中医词典》
  19. 血山崩《中医词典》
  20. 血热盗汗《中医词典》
  21. 血山崩《女科秘要》
  22. 血热不得卧《症因脉治》
  23. 血疝《中医名词词典》
  24. 血热不得卧《中医词典》
  25. 血疝《中医词典》
  26. 血热崩漏用荆芥四物汤论《女科经纶》
  27. 血少不孕《中医词典》
  28. 血热崩漏用河间生地黄散论《女科经纶》
  29. 血升鼻衄《四圣悬枢》
  30. 血热崩漏《中医词典》
  31. 血升鼻衄《四圣悬枢》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