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中风实在上焦虚在下焦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中风者,内燥化风,而复感于邪之所作也。内燥之故,亦致不同,有湿热久菀化为燥痰,壅满胃络,一旦或因劳倦,或因忧郁,或因天时不正,忽然晕倒,昏迷无知,四肢抽掣,呼吸有痰者,此热痰拥入心包,而气闭不通之证也。其证神昏而不醒,肢 而不缓,或更兼拘急不便也。病在中焦以上,为肝脾之邪实,治宜开之、降之,涤痰、化血,佐以养阴。有阴虚内涸,无从奉心,心气大溃,筋脉缓弛,一旦不因劳倦,不因忧郁,不因天时不正,卒然仆倒,口目 僻,流涎不止,两腮晕红,手足微掣,缓纵不收,偏痿不用,呼吸有声无痰,神识忽明忽昧无定者,此下焦阴津耗竭,无以维气,气散筋枯之所致也。病在下焦肝肾,阴空阳散,大开不合,治宜滋之、敛之,养心、平肝,佐以行气。盖此之所谓中风,即《内经》所谓发为痿厥,是痿、厥合并之病也。观于《内经》论厥,有寒有热,而论痿独曰生于大热也。玩于斯义,亦可知阴阳、虚实、微甚之别矣。夫中风未有不由于阴虚者,但有阴虚而阳气内陷,有阴虚而阳气外散,有专真气内空,有兼痰涎内实。故前证偏于厥多,厥多者,阳气怯而陷,故内攻有力。何者?痰血有以滞之也,其后恒积为内热。后证偏于痿多,痿多者,阳气悍而散,故瘫缓无力,何者?津血不足以维之也,其后或转为内寒。有病而即死者,有病而迁延岁月者,入脏与入络之辨也,又虚脱与实闭之分也。至于其脉,大率左沉弦而右洪缓。何者?阳气内陷而结,阴津内竭而枯也。有两手沉细弦劲者,纯于阳虚也;有沉而洪散,重按指下一片模糊者,纯于阴虚也。又有浮弦细劲者,浮薄而散者,有汗即死,无汗可治。有三部继续不匀,漉漉如珠者,有两关孤硬,而尺浮空者,此皆元气已脱也。有三部洪弦滑实,粗硬如索,冲指而起者,是阴竭而痰涎内实也,身静即死,四肢躁扰,有力如狂,宜大承气加人参地黄急下之。有浮候弦细,中沉缓滑兼洪,重按始空者,此阳微虚,而内有湿热之痰,中风极善之脉也。又有下焦阳气虚寒,中焦肝胃燥热,寒格其热,上冲于心,其脉浮空,或洪大,而按之弦细呆长也。

夫中风,大病也。前人议论歧出,莫衷一是,故于此三致意焉。东垣言虚,其时有内实者何也?河间言火,其时有无火者何也?丹溪言痰,其时有无痰者何也?惟探其本于津枯血滞,明其机于阳气内陷与阳气外散,辨其证于痰之有无、外感之轻重,究其变于化寒、化热,而大义赅于此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中风实在上焦虚在下焦《读医随笔》
  2. 中风失音秘方《华佗神方》
  3. 中风手足不遂秘方《华佗神方》
  4. 中风失音不语《金匮翼》
  5. 中风死候《医宗金鉴》
  6. 中风失音不语《幼幼新书》
  7. 中风死候《杂病心法要诀》
  8. 中风失音《奇效简便良方》
  9. 中风四言脉诀《医学从众录》
  10. 中风失音《证治准绳·幼科》
  11. 中风四肢拘挛《幼幼新书》
  12. 中风失音《中医词典》
  13. 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圣济总录》
  14. 中风失音《圣济总录》
  15. 中风四肢拘挛候《诸病源候论》
  16. 中风身直不得屈伸及复《奇方类编》
  17. 中风俗方杀人以示戒《医学三字经》
  18. 中风身体不遂《圣济总录》
  19.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乾坤生意》)《针灸大成》
  20. 中风舌强秘方《华佗神方》
  21. 中风瘫痪治验《一得集》
  22. 中风舌强不语《圣济总录》
  23. 中风痰厥秘方《华佗神方》
  24. 中风伤寒解《研经言》
  25. 中风痰厥气绝心头温喉中响者《奇效简便良方》
  26. 中风伤寒候《诸病源候论》
  27. 中风痰壅或不能言语《奇效简便良方》
  28. 中风伤寒《圣济总录》
  29. 中风痰壅秘方《华佗神方》
  30. 中风三《金匮悬解》
  31. 中风统论《金匮翼》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