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注冬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前人有阴虚注夏之说,余又创阳虚注秋之说,近察人间之病,似有可名注冬者。常见有人每交冬令,即气急痰多,咳嗽喘促,不能见风,不能正眠,五更以后,即须危坐,面色苍黄,颧颊浮肿,腿酸背胀,举动不便,饮食、二便如常,亦可赤涩溏泄,春分渐暖,始渐平愈。

此乃脾、肾之阳两虚,肾中水邪上溢于肺,脾中湿邪下溜于肾,上下湿热浊阴弥漫,肝阳疏泄宣发之性抑郁而不得舒。其人目胞浮而似肿者,脾气滞也,目光露努而少神者,肝气滞也。故必待木气得令许久,肝气始能升举,始能泄肾邪而醒脾阳,与《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证相似。然伤湿为新病,此乃逐年如此,至时即发,形同痼疾,得不谓之注冬乎?朱丹溪谓∶逐年入冬即患咳喘者,时令之寒,束其内热也;先于秋月,泄去内热,使寒至无热可包,则不发喘九。即此证也。第泄热之说,犹有可议者。此证虽因内有湿热,实因阳气虚弱,寒湿在表,三焦不得宣通,始蕴蓄而成痰热也,虽无表证,实由表邪。治法当以苦淡清其里,辛温疏其表。苦淡如二妙散胃苓汤之属;辛温如荆防败毒散冲和汤之属。古用越婢半夏汤麻黄石膏并用,最为有义。若年深岁久,痰涎胶固,寒湿深刺筋骨者,更非海浮石海蛤粉瓦愣子牡蛎、焦楂、桃仁赭石礞石,不能涤其痰;非细辛羌活白芷葛根诸品,不能攻其表;非黄柏、侧柏、胆草、柴胡苦参大苦大寒,不能泄其浊而坚基。且宜先于夏月,乘阳气宣发之令,预为加减多服,使筋骨腠理无有留邪,肠胃三焦无有伏湿,则阴邪下泄,真阳外充,膻中泰然,百体俱适矣。其补药止宜菟丝杜仲牡蛎海螵蛸,苦坚咸温,镇固肾气,不宜姜、桂辛烈灼阴也;更不宜承气、陷胸重泄脾肾真气也。

若以苏、杏降气,则伐气而上虚; 、术补脾,则助邪而中满。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注冬《读医随笔》
  2. 注车注船《中医词典》
  3. 注候《诸病源候论》
  4. 注册事项说明及有关要求《中药法规》
  5. 注解标幽赋《金针秘传》
  6. 注册事项《中药法规》
  7. 注射法《基础护理学》
  8. 注册分类及说明《中药法规》
  9. 注射技术《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10. 注册分类《中药法规》
  11. 注射剂《医院药学》
  12. 注辨《医述》
  13. 注射剂澄明度检查法《医院药学》
  14. 《中医词典》
  15. 注射前准备《基础护理学》
  16. 杼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17. 注射用长效避孕药《妇产科学》
  18. 杼疽候《诸病源候论》
  19. 注射原则《基础护理学》
  20. 杼疽(参耳后)《证治准绳·疡医》
  21. 注市《中医词典》
  22. 杼疽《外科启玄》
  23. 注孙真人眼科秘诀后《眼科秘诀》
  24. 杼疽《中医词典》
  25. 注痰块《中医词典》
  26. 杼骨《中医词典》
  27. 注痰块《医门补要》
  28. 住院病历质量评定标准(总分100分)《病历书写规范》
  29. 注忤候《诸病源候论》
  30. 住院《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31. 注下《中医名词词典》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