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脉反因阳气将伸说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伏脉大旨,《简摩补义》言之悉矣。陶节庵谓伤寒两手脉乍伏者,此将欲得汗也,邪汗发之,正汗勿发之。其所以乍伏之故,尚未指出。夫欲汗而脉反乍伏者,皆因邪气滞入血脉,正气欲伸而血阻之不能骤伸,以致折其方伸之锐气,而相格如此也;或伤寒日久,阴盛阳虚,血脉凝泣,得温补之剂,阳气乍充,鼓入血脉,寒邪不得骤开,故相搏而气机乍窒也;或温病大热,津灼血燥,得养阴之剂,津液初回,正气鼓之,以入血脉,血燥不能骤濡,气机不能骤利,故相迫而致闭也;亦有内伤生冷,外伤风寒,胸口结痛,呼吸喘促,得温化之剂,脾阳乍动,冷食初化,而表邪未开,以致格拒,而气乍窒者;亦有燥屎内结,表邪尚在,得润降之剂燥屎将下,正气运于内,不及捍于表,表邪乘机内移,正气又旋外复,以致相激,而气乍窒者。此皆气急欲通,而未得遽通所致。若本有汗,及下利不止,而忽然无脉者,真气散、气脱也;又有伤风日久,或先经误汗,阴虚戴阳,津空气结,气搏于表,其脉浮薄,止 于皮毛之间,稍按即散,得生津之剂,阳气乍交于阴,其脉内敛。何者?凡气必先一吸而后能一嘘也。此证若不先用生津,以辛温强汗之,脉气不得先伏,而即出汗,即刻气喘而脱矣。前伏为邪正之相搏,此伏为阴阳之相交。其得汗,皆所谓战汗之类。邪正相搏者,其躁扰往往甚厉,吴又可谓之狂汗。阴阳相交者,正虚邪微,但略见口噤、肢厥而已。陶节庵有正汗、邪汗之辨。邪汗即邪正相搏者也,故曰发之,谓助其正气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伏脉反因阳气将伸说《读医随笔》
  2. 伏脉(阴)《诊家正眼》
  3. 伏脉指法主病《脉诀乳海》
  4. 伏脉(阴)《脉诀汇辨》
  5. 伏免《中医名词词典》
  6. 伏脉《脉理求真》
  7. 伏明《中医词典》
  8. 伏脉《疡科纲要》
  9. 伏匿脉《中医词典》
  10. 伏脉《中医词典》
  11. 伏牛花《本草蒙筌》
  12. 伏脉《中医名词词典》
  13. 伏牛花《冯氏锦囊秘录》
  14. 伏膂之脉《中医词典》
  15. 伏牛花《证类本草》
  16. 伏龙散《博济方》
  17. 伏牛花《本草图经》
  18. 伏龙肝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9. 伏气《中医名词词典》
  20. 伏龙肝汤《备急千金要方》
  21. 伏气《中医词典》
  22. 伏龙肝汤《备急千金要方》
  23. 伏气《临证指南医案》
  24. 伏龙肝散《仁术便览》
  25. 伏气温病《中医名词词典》
  26. 伏龙肝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 伏气温病《中医词典》
  28. 伏龙肝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9. 伏气温病论《温病正宗》
  30. 伏龙肝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1. 伏热《中医词典》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