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伏湿冲气脉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湿脉皆呆软也,挟寒兼敛,挟热兼散,而湿之深伏血分及下焦者,大率挟寒为多。其脉专见于沉分,若挟热者,必连及中、浮也。尝诊上感风寒,痰多肺闭,热遏于胃,素又肝燥,上寒中热,肝胃火冲,而肺不得宣,以致气逼欲喘,舌苔薄黄而燥,两边反浓,然证甚于夜。

其脉右弦左弱,中按皆弱而散,沉按皆指下有线,长而呆软不动,知其下焦小肠、膀胱伏有寒湿也。其气冲喘逼,固由肝火,亦由寒湿自下格火上迫也。《脉简补义》谓湿据阴分,其沉分必呆板不灵者,即此。法以芳香轻清宣上,苦坚咸润清中,辛降淡渗搜下,此三焦异气并治之法也。若上焦无外感,即无须宣上,而下焦辛降,不妨稍从燥烈矣。若下焦湿已化热,脉浊不清,即无须搜下,而苦坚可以兼治矣。(按《金匮》以桂苓味甘汤治冲气,加干姜细辛。即冲气复动,其为肾寒而肝燥有热可知。此宜得《内经》食而过之之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伏湿冲气脉《读医随笔》
  2. 伏尸候《诸病源候论》
  3. 伏暑《时病论歌括新编》
  4. 伏尸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5. 伏暑《时病论歌括新编》
  6. 伏人头上第一行五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7. 伏暑《中医词典》
  8. 伏人明堂图《医学集成》
  9. 伏暑《凌临灵方》
  10. 伏人经图《针灸大成》
  11. 伏暑《医学传灯》
  12. 伏人耳后六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13. 伏暑《张聿青医案》
  14. 伏热在里《中医词典》
  15. 伏暑《吴鞠通医案》
  16. 伏热在里《中医名词词典》
  17. 伏暑《温病条辨》
  18. 伏热《中医词典》
  19. 伏暑《回春录》
  20. 伏气温病论《温病正宗》
  21. 伏暑《时病论》
  22. 伏气温病《中医词典》
  23. 伏暑《友渔斋医话》
  24. 伏气温病《中医名词词典》
  25. 伏暑《温病正宗》
  26. 伏气《临证指南医案》
  27. 伏暑《温热暑疫全书》
  28. 伏气《中医词典》
  29. 伏暑辨论《六因条辨》
  30. 伏气《中医名词词典》
  31. 伏暑夹食《凌临灵方》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