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脉情势吉凶辨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凡 瘕、积聚、痰凝、水溢、 肿、痞满、喘促、咳逆、蓄血、停食、风热瘾疹、寒湿筋骨疼痛、心胃气痛,以及忧愁、抑郁、大怒、久思、久坐、夜深不寐,与夫因病过服凉泄,胃气遏伏不通,妇人月闭、妊娠,脉皆常有停止,有停一二至者,有停二、三十至而复来者,即仲景所谓厥脉也。又小儿脉多雀斗不匀,此其多寡疏密之数,举不足为吉凶之据也。详考其辨,盖有四端;一察其不停之至,应指之有力无力,起伏之有势无势也。力与势盛,即为有神;力与势衰,即为无神。一察其停至之顷,是在脉气下伏之后,其力不能外鼓而然者,是为邪所遏,阳不能嘘也;若在脉气上来之后,其力不能内返,因从指下即散,如弦之绝,而不见其下去者,是元根已离,阴不能吸,其余气游弋经络之中而将外脱也。一察其停至之至,是于脉气下伏之后,全不能起,径少一至,是邪气内结也;若非全不能起,已至中途,不能上挺,指下喘喘然摇摆而去者,是中气内陷不振,而将下脱也,稍迟即当变见虾游、鱼翔之象矣。一察其既停之后,复来之至,将起未起之际,有努力上挣艰涩难起之意者,即知其停是邪气所阻也;若起伏自然,如常流利,略无努挣艰涩之情,是其停为元根已离,其余气徘徊于三焦胸腹之空中,进退无定,而将上脱也,稍迟即当变见雀啄、屋漏之象矣。更察其脉之形,无论为紧敛,为洪大,但能通长匀浓,应指有力,高下停匀,或来微衰而去盛者吉也;若应指少力,来盛去衰,及宽大中挟一细线,指下挺亘不移,或上驶如驰如射;又断而累累如珠,及指下如参量线不能敛聚者,是中气败散,为痰所隔而不合,即所谓解索也。

故有偶停一二至,而即决其必死者,为其气败而不续也;有久停二三十至,而仍决其可治者,为其气闭而内伏也。更察其证,有病之人必痰塞气逼,不得宣畅,神识昏迷谵妄躁扰,狂越可骇者,吉也;若气高不下,时时眩目,及神识清明而静者,凶也。无病之人,必胸膈不清,肋胀腹痛,气闷不舒,心中惊惕,寐中肢掣,夜梦纷纭,及见恶物入暗洞者,吉也;若四肢无力,稍动即喘,气高不能吸纳,胸中时时如饥而又不欲食,二便清利频数者,凶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止脉情势吉凶辨《读医随笔》
  2. 止脉《古今医鉴》
  3. 止逆茶《茶饮保健》
  4. 止麻清痰饮《仁术便览》
  5. 止疟《奇效简便良方》
  6. 止麻清痰饮《仁术便览》
  7. 止疟《奇效简便良方》
  8. 止麻清痰饮《仁术便览》
  9. 止疟丹《医学心悟》
  10. 止泪《明目至宝》
  11. 止衄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2. 止泪《千金翼方》
  13. 止衄散《医方考》
  14. 止渴饮《妇人大全良方》
  15. 止衄散《仁术便览》
  16. 止咳平喘药《中药学》
  17. 止呕人参汤《备急千金要方》
  18. 止咳梨膏糖《保健药膳》
  19. 止乳《奇效简便良方》
  20. 止咳方《医学衷中参西录》
  21. 止嗽《女科证治准绳》
  22. 止咳(手)《手穴手纹诊治》
  23. 止嗽金沸茶《茶饮保健》
  24. 止火《中医词典》
  25. 止嗽散《儒门事亲》
  26. 止汗温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7. 止嗽散《医学心悟》
  28. 止汗散《小儿药证直诀》
  29. 止嗽散《医学心悟》
  30. 止汗散《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31. 止嗽散(二)《外科传薪集》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