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名义二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直指本义起于分野,而广引以明之)十二经之三阴三阳,其于脏腑不能执而强合也,前论详之矣。十二经之三阴三阳,其称名起于人身之分野,而分野则何为有三阴三阳也?曰∶象于天地之义也。南面而立,阳明在前,阳之盛也,非燥气在前也;太阳在后,远而外之也,非寒气在后也;少阳在侧,前后之间也,非火气在侧也。三阴同法。只因分野、方位、表里以定名,非因风寒燥火暑湿六气以起义也。故人身之三阴三阳者,虚位也。或曰∶三阴三阳为虚位,而《内经》每言燥病即曰阳明,寒病即曰太阳,火病即曰少阳,土病即曰太阴,热病即曰少阴,风病即曰厥阴者,何也?曰∶此假其名也。阳明即燥金病假名,不必在身之前也;金气通于肺,不专于胃与大肠之经矣。厥阴即风木病假名,不必在身之侧也;风气通于肝,不及于包络之经矣。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俱同此义。此气病而假其名也,亦有经病而假其名者。胃经病曰足阳明,大肠经病曰手阳明,不必皆燥气为病也;肾经病曰足少阴,心经病曰手少阴,不必皆火气为病也。夫人之中于邪也,中于面则于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此所谓阳明、太阳、少阳者,皆以分野言,非以经络言也,非以六气言也。邪之中人也,先中于皮毛分野之间,而经络脉管之中,未能即病也。脉管中血气不盛,则邪气渗入脉中矣。有渗入阳经者,有渗入阴经者,有邪已至于三阴之分野,而犹未渗入脉管者。经脉之气通于脏腑,其机至捷。邪入经脉,则其入于脏腑也,不可御矣。故阳经亦有里证,若邪至三阴分野,而未入脉管,是即三阴表证,犹可汗而愈也。昔人疑《伤寒论》只言足经,不及手经者,论中所称三阴三阳,只是分野也。足经分野大,故见证多手经分野小,故见证少。若邪入于脉管之中,则气行有道,脉络相引,手经亦自有手经之病矣。故《伤寒论》有时及手经病证者,皆里证也。陶节庵曰∶足之六经,盖受伤之方分境界也。张景岳曰∶足经脉长而远,自上及下,遍络四体,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手经脉短而近,皆出入于足经之间,故伤寒但言足经,不及手经者。伤寒,表邪也,欲求外证,但当察之于周身,而周身上下脉络,惟足六经尽之耳!(周身者,躯壳也,对脏腑言。)张石顽曰∶只传足经者,邪气在身,未入脏腑也;若入脏腑,则不得独在足经矣。呜呼!观于诸家之论,不亦可以恍然矣乎?独是邪在分野者,概于皮肤分肉之谓也,而病证竟分见某经,划然各有界畔者,何谓也?(胀论曰∶五脏六腑各有界畔,其病各有形状。)曰∶邪之来也,必有其道。如中于项,则下太阳,太阳分野,为邪所拥,则此分野中正气困矣;正气困,则不能与脉中之气升降迟速相应,邪虽未入脉中,而脉中之正气已为所累矣,故周身上下,皆独见太阳证也。

累之日久,则里气亦虚,邪乃乘虚而内侵矣。总之,邪在分野,见证只在躯壳之外;邪入经脉,见证必及脏腑之中。其有未入经脉而遽见里证者,必是邪气直中三焦也;直中三焦,则其入脏腑也亦易矣。三焦者,内之分野也;三阴三阳者,外之分野也。分野者,卫之部也;经脉者,荣之道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三阴三阳名义二《读医随笔》
  2. 三阴三阳脉证《伤寒六书》
  3. 三阴三阳名义三《读医随笔》
  4. 三阴三阳歌《针灸聚英》
  5. 三阴三阳名义一《读医随笔》
  6. 三阴三阳传入歌《伤寒百证歌》
  7. 三阴三阳幽明分至《类经》
  8. 三阴三阳传病证《伤寒总病论》
  9.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医宗金鉴》
  10. 三阴三阳藏象脉法《古今名医汇粹》
  11.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12. 三阴三阳标本分治一首(同前)《医经国小》
  13. 三阴无传经论《伤寒六书》
  14. 三阴三阳《思考中医》
  15. 三阴下症《医学读书记》
  16. 三阴入脏《四圣悬枢》
  17. 三阴之开合枢《思考中医》
  18. 三阴热病《医述》
  19. 三阴治法《四圣悬枢》
  20. 三阴疟秘方《华佗神方》
  21. 三阴治法《四圣悬枢》
  22. 三阴疟《冷庐医话》
  23. 三阴总辨《伤寒指掌》
  24. 三阴疟《灵素节注类编》
  25. 三友丸《目经大成》
  26. 三阴疟《中医词典》
  27. 三元《中医词典》
  28. 三阴疟《中医名词词典》
  29. 三月《急救广生集》
  30. 三阴论《古今医彻》
  31. 三月胎形《女科旨要》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