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证而增剧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千金方》曰∶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慎柔五书》谓∶久服寒凉,阳气郁陷者,改用四君、保元,温脾理肺,阳气升举,邪气渐渐退出于表。

退至阳明,则有呕吐、便溏、水泄之事矣;退至少阳,则有头痛、寒热往来之事矣;退至太阳,则有发热,恶风寒、项脊强痛之事矣。此时正宜加力辅正,随证施治,以收全功,不得疑为新受外感,更不得疑为药误,改用他法,再误即难治矣。窃谓∶今人最虑肝阳,每于伤风头痛,即曰肝阳上升,即以清凉浇灌,及至真火下陷,阴霾弥漫,头重颅胀,仍曰肝阳太亢。明者用宣阳逐阴之剂以挽之,稍见阳气上达,口干微渴,即斥为药误,助动肝阳,必求灭阳而死。可慨也!如治外感,外证虽减,而内证转剧,此即邪气之内陷也。外邪内陷,治之能使渐透于表,表证日增,而内证日减,此即正气之充而渐复也。先见恶寒、发热,治之但使寒热稍轻,而增见胸满、呕吐、不食,是风寒内陷矣;先见胸腹膨胀,治之但使膨胀不见,而转见大便滑泄不禁,是正气下脱矣。故有外证见增,而实为医之功;外证见减,而转为医之过者。医家、病家于此,皆须有定识定力,不为摇惑,方能临变不改,亦能临变知改矣。

周慎斋曰∶脾气虚而脉弦者,服补中益气汤后,必发疟;脾气虚而湿胜者,服补中益气汤后,必患痢。此邪寻出路也,仍服前汤,自愈。(此与《慎柔五书》意同。)朱丹溪治一虚人患痢,先用六君,多服久服,病证日增,略不为动,正气既充,以治痢药一剂迅扫之,而病除矣。此绝顶识力也。又凡寒湿内伏,必先用温药,使化湿热。其化热时,痞满昏倦,反不如初时之神气清爽也。

更有猝然变证可骇者,尤须有定识以镇之。如许叔微治李信道,伏阳肢冷,与破阴丹,不半时,烦躁狂扰。曰∶此换阳也。超时,果汗出而定。此即仲景所谓其人大烦、口噤、躁扰,为欲解也。又赵晴初谓治某伤寒,日久失下,与四物承气加减,片晌腹中刺痛欲死,口噤目瞪,不省人事;至天明,下黑粪累累而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药对证而增剧《读医随笔》
  2. 药对岁物药品《新修本草》
  3. 药饵编《古今医统大全》
  4. 药对解法《张氏医通》
  5. 药饵不可轻服论《幼科概论》
  6. 药毒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7. 药饵之误《景岳全书》
  8. 药毒《中医外科学》
  9. 药饵之误(张景岳)《幼幼集成》
  10. 药毒《中医词典》
  11. 药烦《中医词典》
  12. 药毒《千金翼方》
  13. 药烦《温疫论》
  14. 药兜肚方《外科传薪集》
  15.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16. 药动学原因《临床生物化学》
  17.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18. 药动学模型《临床生物化学》
  19.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20. 药锭灸《中医词典》
  21.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22. 药钉《中医词典》
  23.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24. 药第二义《轩岐救正论》
  25.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26.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临床生物化学》
  27.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28. 药出州土《千金翼方》
  29.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30. 药丞《中医词典》
  31. 药方《古今医统大全》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