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伤阳虚发热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前人多言阴虚发热,罕言阳虚发热者,惟东垣曾力辨之。夫劳伤阳虚者,大劳大汗,及强力入房,汗出如浴,阳气内竭,即亡阳之例也。发为表热,粗看与外感无别,若兼外感,更难别矣;头面胸腹燔灼如火,自觉心中如焚,又与温病相似。治法却与外感与温病毫不相涉,若或差误,死在顷刻,轻者亦不出五日七日也。其辨别处∶处感脉必弦紧;温病脉必洪大,上涌有力;劳伤脉必迟弱无力,或浮虚而促,或沉细而疾,或断而漉漉如珠,或涩而参伍不调,或应指即回而无势,或软长圆净而无晕。外感四肢俱热;劳伤两足必冷,不能甚热。温病以手按皮肤上,必久而愈热;劳伤久按反觉冷气侵入。外感热盛,必烦躁气粗;劳伤气平身静,不能转侧。温病内热,必全腹上下皆热;劳伤只热在心中,是阳气离根,而上结于此也。温病内热,必渴而索饮无厌;劳伤口干,索水不欲饮,饮亦不多。外感舌苔先白而转黄;温病舌苔先或白或黄而转黑,干燥生刺;劳伤或舌白苔薄,或淡红无苔,或舌黑而润,或舌尖有红紫黑点,而舌心自净。外感、温病热盛,面色必赤;劳伤面色不赤,或两颧浮红,而额上晦暗。外感、温病热盛,必昏惑谵妄,手足躁扰;劳伤神识清明,但卧而身重难动,睡中呢喃一二句,而声息甚微。如上诸象,即不全见,总有二三处可辨。若舌微强短,及言谈委婉详尽,异于平日者,此真气已离,神丹莫救矣。治之先宜微酸入温补剂中,敛阳归根。有外感者,俟中气有权,发见躁扰之象,再以补中加散可也。其中又有夹食、夹血、夹痰、夹湿、夹郁之辨,更有兼阴虚者,并宜兼顾。若素有痞块,尤难措手。误用白虎、三黄及犀角地黄,但一入口,即心气衰息,口不能言,万无挽回之策。若外感重而劳伤轻者,即陶节庵所谓劳力伤寒也,与虚人病感,皆散中加补可已。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劳伤阳虚发热《读医随笔》
  2. 劳伤吐血《金匮翼》
  3. 劳伤月经过多《中医词典》
  4. 劳伤吐血《中医词典》
  5. 劳伤总论《症因脉治》
  6. 劳伤论《中藏经》
  7. 劳嗽《中医词典》
  8. 劳伤解《四圣心源》
  9. 劳嗽《儒门事亲》
  10. 劳伤非弱症《理虚元鉴》
  11. 劳嗽初起治法《理虚元鉴》
  12. 劳伤鼻衄《中医词典》
  13. 劳嗽咯血《儒门事亲》
  14. 劳伤崩漏用当归芍药汤论《女科经纶》
  15. 劳嗽见红《凌临灵方》
  16. 劳伤《灸法秘传》
  17. 劳嗽症论《理虚元鉴》
  18. 劳伤《校注医醇剩义》
  19. 劳损《中医词典》
  20. 劳伤《周慎斋遗书》
  21. 劳损《明医指掌》
  22. 劳伤《全生指迷方》
  23. 劳损诸症(怔忡 不寐盗汗)《文堂集验方》
  24. 劳疝《中医词典》
  25. 劳堂骨《中医词典》
  26. 劳热咳嗽《医学衷中参西录》
  27. 劳铁《证类本草》
  28. 劳热《明医杂着》
  29. 劳心吐血《中医词典》
  30. 劳热《普济方·针灸》
  31. 劳心吐血秘方《华佗神方》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