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盛阴虚脉证辨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篇中所援诸论,并出张石顽《医通》)《内经》云∶阴盛生内寒,阴虚生内热。其证候不同矣。阴虚之脉,数散而涩;阴盛之脉,迟紧而涩。其脉象不同矣。阴虚宜甘润填阴,阴盛宜辛温振阳。其治法更不同矣。况阴盛格阳于外,与阴虚阳越于外,其机括尤不同也。阴踞于内,升降不调,阳欲内返而不得,此阴力之能格阳也;阴虚不能维阳,无根之阳不能内返,游弋于外,此微阳之自外越也。而前贤每以脉浮而大,按之无力,为阴寒内盛之脉;以面热戴阳,烦躁不安,为阴寒内盛之证。喻嘉言所讥为传派不清者也,殊不知此正阴虚阳越之事。其治宜温润填阴以安阳,无大热温经以回阳也。至于脉沉细而疾,渴欲饮水,烦躁闷乱,此阴痼于外,阳怫于内之象也,而曰阴盛格阳,水极似火,不亦误乎?即用热剂,如许氏之破阴,亦彻外阴以透伏阳,岂驱逐伏阴之谓乎?若夫所谓内外有热,其脉沉伏,不洪不数,但指下沉涩而小急,此为伏热,不可误认虚寒,以温热治之,是益其热也。此又阴虚而阳气下陷,入于阴中,所谓荣竭卫降者也,与上文阴盛阳郁之证,又自霄壤。大抵阴盛于内,为内实,其脉象决无按之反芤者,非牢即坚,即细紧耳!惟阴虚者,精血内空,阳气外迫,其脉则浮大而芤矣。第阴盛之人,有阳虚,有阳不虚;阴虚之人,有阳盛,有阳不盛。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喻嘉言有三分七分、昼服夜服之论矣。此专就虚劳一病言之也。若寻常杂病,只于本病对治剂中,用药略有偏寒偏热、兼升兼降、重散重敛之不同耳!即如阴盛之人,阳虚者,直用温经回阳矣;阳不虚者,用温化之药,加以微苦微酸,清肃浮阳,使之内合也。阴虚之人,阳盛者,是内热也,宜甘润咸润以填阴,佐以参、 、升、柴补气建中之品,提挈阳气出返阳位也;阳不盛者,即浮阳外越也,宜温润兼补脾肾,酸辛并用可矣。此内伤治法之大略也。总宜审察脉象,以决病机,无惑于重按全无是为伏阴之说,庶不致寒热攻补之倒施耳!东垣治一人脚漆痿弱,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脉沉数有力,是火郁于内,逼阴于外也。精不固者,髓中混以湿热也。小柴胡去参,加茯苓、胆草、黄柏苦寒泻之而愈。

节庵治一壮年,夏间劳役后,食冷物,夜卧遗精,遂发热,痞闷。至晚,头额时痛,火热上乘也;两足不温,脾气不下也。医谓外感夹阴,以五积散汗之,烦躁,口渴,目赤便秘

明日,以承气下之,但有黄水,身强如痉,烦躁更剧,腹胀喘急,舌苔黄黑,已六七日矣。诊其脉,六七至而弦劲,急以黄龙汤,下黑物甚多,腹胀顿宽,烦躁顿减,但夜间仍热,舌苔未尽,更与解毒汤,合生脉散,加地黄,二剂热除,平调月余而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阴盛阴虚脉证辨《读医随笔》
  2. 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卫生宝鉴》
  3. 阴盛则内寒《中医词典》
  4. 阴盛阳虚《中医词典》
  5. 阴尸候《诸病源候论》
  6. 阴盛阳衰《中医名词词典》
  7. 阴虱《临证实验录》
  8. 阴盛隔阳歌《伤寒百证歌》
  9. 阴虱《外科正宗》
  10. 阴盛格阳汗《中医词典》
  11. 阴虱病《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12. 阴盛格阳《伤寒心法要诀》
  13. 阴虱疮《中医词典》
  14. 阴盛格阳《医宗金鉴》
  15. 阴虱疮《医宗金鉴》
  16. 阴盛格阳《中医词典》
  17. 阴虱疮《外科心法要诀》
  18. 阴盛格阳《中医名词词典》
  19. 阴湿疮《外科大成》
  20. 阴盛传脏《四圣悬枢》
  21. 阴湿鼓胀《中医词典》
  22. 阴盛《中医词典》
  23. 阴湿鼓胀《医门补要》
  24. 阴盛《中医名词词典》
  25. 阴湿蠲痛汤《仁术便览》
  26. 阴胜则阳病《中医词典》
  27. 阴湿痰破疮《外科启玄》
  28. 阴胜则阳病《中医名词词典》
  29. 阴实《药症忌宜》
  30. 阴胜则寒《中医词典》
  31. 阴蚀《中医词典》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