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脉沉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近日时疫之病,有所谓喉痧者,初起脉俱沉细,三部以两尺为甚,两尺又以左手为甚,其初至数尚清,应指有力,一二日后渐见躁疾,模糊伏匿,按之即散。旧谓∶瘟病邪从中道,起于阳明,其脉右大于左。窃谓∶此乃热浊之毒瓦斯熏蒸肺胃,脉形必是缓长洪大,浑浑不清,为气浊而中焦湿热也。近时病情,乃邪伏少阴,或冬暖不寒,阳气不潜,阴精消散;或膏粱无节,脾胃浊热下流,克伤肾水;或房室无度,阴精下夺,至春阳气欲升,阴精不能载阳上达。故虚阳之已升者,中道而止于咽喉,不能达于大表也。其毒瓦斯之未能全升者,下陷于肾中,熏蒸燔灼,阴尽而死。所谓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也。治法,尝拟用猪肤汤、麻辛附子汤,二方并用,减麻黄附子改用生者,并重加党参,以达其毒,毒散阴可存矣。世每泥于喉证发于肺胃之成法,用苦寒清降,以清肺胃,故热毒愈无由达也。张石顽曰∶伤寒以尺寸俱沉为少阴;少阴一经,死证最多,为其邪气深入,正气无由自振也。若夫春夏温病热病,而见沉小微弱短涩者,此伏热之毒滞于少阴,不能撑出阳分,所以身大热而足不热者,皆不救也。惟沉而实,见阳明腑实证者,急以承气下之,不可拘于阳证阴脉例也。凡时行疫疠,而见沉脉,均为毒邪内陷,设无下证,万无生理。此论可谓详矣。至谓脉沉无下证必死者,为其不可下也,下之亦必死。然则于万死之中,而求一生,宜何道之从?曰∶不从下夺,而从上;重填其阴,以举其阳,庶有几乎!何者?此人金水并虚,木火并实,实者散之,虚者滋之;金复则自上而挈之,水复则自下而托之。如此而不生,可告无罪矣。近有自负明医,专用桂、附、椒、姜,燥阴耗血,谬称托邪外出,引火归原,应手辄毙。其罪与用苦寒清上者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瘟疫脉沉《读医随笔》
  2. 瘟疫兼暑《松峰说疫》
  3. 瘟疫脉候(附录)《伤寒指掌》
  4. 瘟疫兼湿《松峰说疫》
  5. 瘟疫脉论《三指禅》
  6. 瘟疫兼目疾论《银海指南》
  7. 瘟疫门《医方考》
  8. 瘟疫兼痢《松峰说疫》
  9. 瘟疫门《幼科指南》
  10. 瘟疫黄喉《中医词典》
  11. 瘟疫门(一则)《辨证录》
  12. 瘟疫红喉《中医词典》
  13. 瘟疫名义论《松峰说疫》
  14. 瘟疫黑喉《中医词典》
  15. 瘟疫青喉《中医词典》
  16. 瘟疫附《医效秘传》
  17. 瘟疫伤寒时症《奇效简便良方》
  18. 瘟疫附《医效秘传》
  19. 瘟疫舌疔《中医词典》
  20. 瘟疫方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21. 瘟疫诗《医学实在易》
  22. 瘟疫方《医学三字经》
  23. 瘟疫时令《奇效简便良方》
  24. 瘟疫大法《金匮翼》
  25. 瘟疫五(附大头天行病)《丹溪心法》
  26. 瘟疫部《本草易读》
  27. 瘟疫以劳食复作《孙文垣医案》
  28. 瘟疫病论《医碥》
  29. 瘟疫杂病论《医碥》
  30.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医学传心录》
  31. 瘟疫杂病论《医碥》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