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名义三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论六经、六气不能强合,又推论其余意也。)至真要论曰∶以名命气,以合命处,而言其病,名谓四象之名。即阴阳离合论所称三阴之名也。气,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也;处,人身十二经之部位也。由此观之,以天地四方之象,起三阴三阳之名,因即以其名加之六气,因即以其名加之人身,此不过借以分析气与处各有所属,俾得根据类以言其病耳!言者,讨论之谓也。其不可以气之名、处之名,即指为病之实也,不昭昭乎?不但此也,以人身前、后、两侧之表里,分三阴三阳者,是固常说,熟于人中者也;又有以人身之形层,分三阴三阳者,又有以人之身形分三阳,三焦分三阴者。且也,少阳为一阳,厥阴为一阴,阳明为二阳,少阴为二阴,太阳为三阳,太阴为三阴。三阳为极表,一阴为极里,数由一而至三,即由里而达表也。而脉象之三阴三阳,其表里名义,则又不同。《素问》曰∶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夫钩、毛 ,皆浮之象也,而曰一阴一阳,是以一为极外矣。鼓者,谓脉之来而应指也,其脉来见于浮分,而其气属阳者,钩之脉也;脉来见于浮分,而其气属阴者,毛之脉也。气属阳者,来盛去衰也;气属阴者,来衰去盛,所谓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也。由此推之,脉见于中分,其来盛者,谓之二阳,其去盛者,谓之二阴可知矣;脉见于沉分,其来盛者,谓之三阳,其去盛者,谓之三阴可知矣。明于斯义,则知一阳结谓之隔,决非手足少阳也;二阳结谓之消,决非手足阳明也;三阴、三阳结谓之喉痹,决非太阴、太阳也。故《脉经》引扁鹊言曰∶出者为阳,入者为阴。脉来一出一入为平,再出一入为少阴,三出一入为太阴,四出一入为厥阴;再入一出为少阳,三入一出为阳明,四入一出为太阳。以出入之多少,分阴阳之太少,其义皎然而有征矣。其以出多为阴,入多为阳者,指病脉之反乎常数也。夫三阴三阳之所属众矣,引之可十,推之可百;引之可千,推之可万。独未闻有以脉之浮沉出入,分属三阴三阳者,而求之经文,确有此义,故纵言及之,以质之有道者。

明乎此,则知三阴三阳之名,随处可称而不可互相牵合者也。黄坤载曰∶小肠属太阳者,火从水化也;胃属阳明者,湿从燥化也;肾属少阴者,寒从热化也;肺属太阴者,燥从湿化也;少阳、厥阴,木、火同化也。是以六气强合六经者谬矣。张隐庵曰∶《伤寒论》治六气之全书也,是以六经牵合六气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三阴三阳名义三《读医随笔》
  2. 三阴三阳名义二《读医随笔》
  3. 三阴三阳名义一《读医随笔》
  4. 三阴三阳脉证《伤寒六书》
  5. 三阴三阳幽明分至《类经》
  6. 三阴三阳歌《针灸聚英》
  7.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医宗金鉴》
  8. 三阴三阳传入歌《伤寒百证歌》
  9.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10. 三阴三阳传病证《伤寒总病论》
  11. 三阴无传经论《伤寒六书》
  12. 三阴三阳藏象脉法《古今名医汇粹》
  13. 三阴下症《医学读书记》
  14. 三阴三阳标本分治一首(同前)《医经国小》
  15. 三阴之开合枢《思考中医》
  16. 三阴三阳《思考中医》
  17. 三阴治法《四圣悬枢》
  18. 三阴入脏《四圣悬枢》
  19. 三阴治法《四圣悬枢》
  20. 三阴热病《医述》
  21. 三阴总辨《伤寒指掌》
  22. 三阴疟秘方《华佗神方》
  23. 三友丸《目经大成》
  24. 三阴疟《冷庐医话》
  25. 三元《中医词典》
  26. 三阴疟《灵素节注类编》
  27. 三月《急救广生集》
  28. 三阴疟《中医词典》
  29. 三月胎形《女科旨要》
  30. 三阴疟《中医名词词典》
  31. 三月胎形《竹林女科证治》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