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注夏阳虚注秋(并阳虚注夏)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凡人三四月,天气乍暑,腠理乍开,内气不胜其散,而为神昏、发热、体倦、不思食之症,谓之注夏,世医论之多矣。至于七八月间,暑气初收,新凉乍来,腠理乍闭,而内气久经夏汗外泄,其力孱弱,不能自充,多见肺气下陷,呼吸短促不足之象,继则连暑气、凉气、湿气一齐吸受皮腠之内,发为 热、恶寒、体重肢倦、饮食无味、口渴不欲饮诸症。此与注夏之病,正相对待∶一为阴虚,天气乍开,而力不足于开也;一为阳虚,天气乍合,而力不足于合也。世医论之者少,惟张石顽《医通》劳倦门有之。吾名之以“注秋”,而录其文曰∶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燥,饮食无味,不欲食,食不消,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而色槁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升阳益胃汤。又曰∶劳役辛苦,肾中阴火沸腾,后因脱衣,或沐浴,歇息阴凉处所,其阴火不行,还归皮肤,腠理极虚无阳,被风阴凉所遏,以此表虚,不任风寒,与外感恶寒相似,其症少气短促,懒于言语,困弱无力,不可同外感治,补中益气加柴、苏、羌活,甚者加桂枝,最当。此条虽不言秋令,而风与阴凉,非秋气乎?故乍凉见证,每多如此。后条较前条尤重者,为凉气乍至,尤觉有猝不及防之势也。

又按∶注夏一病,前人有指为三四月乍暑之时,即见此证者;有指为长夏六月暑湿交蒸之时,而见此证者。窃谓二者当并有之。如乍暑见此证,盛夏未有不加甚者也;盛暑见此证,初夏未有不先兆者也。且病名注夏,本统夏令三月而言。其病由于阴虚,不任疏散,自是夏令之月,无日不然,而其机总发动于初夏,与初秋为一开一合之对待,故以初夏见证为当也。

但时有初盛,即病有微甚耳!亦有初夏见证,至盛夏转精神清爽者,此阳气不足,经络伏有寒湿,初时阳力不能伸达,非如阴虚者内气先已不固,不胜天气之再散也。其证多见烦 躁扰,不似注夏之怠惰少气也,是又注夏之别一证矣。戴元礼以七月初凉见证为注夏,殊觉名义未协,吾故创“注秋”之说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阴虚注夏阳虚注秋(并阳虚注夏)《读医随笔》
  2. 阴虚之症统于肺《理虚元鉴》
  3. 阴虚作喘《正体类要》
  4. 阴虚症门问答《医理真传》
  5. 阴虚作喘《续名医类案》
  6. 阴虚证论《医学集成》
  7. 阴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8. 阴虚证《中医词典》
  9. 阴癣《中医词典》
  10. 阴虚则内热《中医词典》
  11. 阴血《中医词典》
  12.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医法圆通》
  13. 阴蕈《外科大成》
  14. 阴虚阳亢《中医词典》
  15. 阴眼《中医词典》
  16. 阴虚阳亢《中医名词词典》
  17. 阴阳《中医名词词典》
  18. 阴虚阳浮《凌临灵方》
  19. 阴阳《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0. 阴虚阳浮《中医词典》
  21. 阴阳《四圣心源》
  22. 阴虚阳浮《中医名词词典》
  23. 阴阳《气功外气疗法》
  24. 阴虚咽痛药忌夹杂例《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25. 阴阳《中医词典》
  26. 阴虚咽痛药忌夹杂例《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27. 阴阳《医学纲目》
  28. 阴虚牙痛秘方《华佗神方》
  29. 阴阳《医述》
  30. 阴虚牙痛《中医词典》
  31. 阴阳《证治准绳·幼科》